7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游新闻(报料s)记者从见面会上获悉,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鲍亚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庆标在内的6位民族工作领域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与大家进行交流。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和奉献,坚守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初心和使命,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圣职责。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鲍亚利。图片来源/国新网
鲍亚利:率牧民治沙造林,植被覆盖率从不到10%达到47%
年11月出生的鲍亚利,现任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参加工作28年以来,他始终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树牢苏木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带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苏木建设,支持返乡大学生开办民族奶食品厂,推动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提出了“为养而种、为牧而农、以草定畜”的新思路,形成“肉牛、奶牛、肉羊”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全苏木实现人均3头牛、10只羊的目标;带领牧民治沙造林,完成各类封沙育林23.6万亩,植被覆盖率增加到47%,为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贡献力量。
鲍亚利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曾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三等奖,被敖汉旗政府评为3次优秀、3次嘉奖、1次三等功。
鲍亚利在见面会上表示,他带领苏木各族干部群众,采取集中大会战、“链嘎查会战、季节性会战”的形式,以扦插黄柳、栽植柠条、平茬抚育等措施,一小块一小块的治理,一个山坡一个山坡的围攻,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沙育林、荒山造林工程。截至现在,累计完成各类造林23.6万亩。如今,一片片沙漠由黄变绿,一个个沙坑绿树成荫,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不到10%达到现在的47%。牧民也从生态环境中得到了丰富的回报,特别是我国的退耕还林补助金、荒山造林补助金、公益林补贴资金等,都是通过“一卡通”的方式打入牧民的卡里,牧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生态建设的良好发展,也为苏木的畜牧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庆标。图片来源/国新网
潘庆标: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今年60岁的潘庆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原党支部书记。
年,潘庆标进入村委当村干部,年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年任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平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二十多年里,潘庆标组织搞建设,做产业,不遗余力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大胆提出“利用畚地出特色,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兴村思路。平等村也由一个有名的“三无”“三靠”村变成了如今产业兴旺、村民安居的新农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潘庆标曾获南宁市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科普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潘庆标在见面会上介绍,他的致富经是人要有精气神,这辈子不白活、不服输,共产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工作经历是“找水、修路、兴产业”。
平等村三面环山,没有河流,没有水库,村里面没有一亩水田,都是旱地,饮水是个大难题,每年的饮水就要靠下雨,用到10月份。干旱以后,到来年4月份,就到4公里外的河流去挑水、运水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面也多次打井,但是都不出水。
年,潘庆标担任村主任以后,就发动大家筹集资金准备打井,但是由于之前的失败,村民们都失望了,不想出钱了。他就把家里要修建房子的块钱垫资出来,又号召村干部每人垫资元请来打井队。老天不负有心人,年终于打出了水,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接下来又多方筹集资金,修通了通往全村的水泥路,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该村以前种西瓜,品种比较单一,产量低,效益不好,他就自掏腰包,带领村干部到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考察学习,并引进了优质品种,动员村民种植。但有的村民不理解,他就自己在路边种上了二十多亩,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样村民们就跟潘庆标一起种起来了。后来,又通过考察,引进种植的沃柑、桂花梨,发展了良种西瓜生产基地和沃柑种植基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十几亩果园,村民的纯收入也达到元。又通过整合“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到村里流转土地,指导村民种植沃柑。这样,产量就提高了,品质也好了。年初,平等村的沃柑销往了北京、上海等国内市场,还沿着“一带一路”国家销往东盟。
▲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三家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图片来源/国新网
赵家清:围绕一二三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
今年40岁的赵家清,现任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三家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家清所在的村是一个佤族群众聚居的村,面对全村落后的现状,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团结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相继完成扶贫安居、道路建设等工程。通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他将群众团结起来、产业集聚起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起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实现了强村富民。在他的带领下,三家村从“贫穷小山村”变成国家3A级景区,昔日贫困村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赵家清曾获云南省“百名好支书”、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云南省扶贫好村官、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
赵家清在见面会上介绍,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中,首先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是围绕着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三家村是个山区,土地比较贫瘠,把以前传统农户种植的一些碎片化的种植扭转过来,让村民变股民,这样就能就近务工,年底还能分红。二产方面,是把以前很多老人流传下来的一些手工艺,比如根雕、竹编,还有刺绣等,把这些重新挖掘出来,让村民在家就能做一些小手工艺,做成伴手礼,推向市场。三产就是围绕着现在一些环境优势、自然优势、民族优势、交通优势等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户在家里就开了农家乐、民宿、小作坊,或者制作售卖一些土特产。把一二三产业有效衔接起来,让村民们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纳金街道塔玛村原第一书记格桑卓嘎。图片来源/国新网
格桑卓嘎:贫困村有了数码广场花卉市场
年出生的格桑卓嘎,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纳金街道塔玛村原第一书记,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年,17岁的格桑卓嘎来到塔玛村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她所在的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成为群众家庭富裕、社区邻里和睦、全村欣欣向荣的幸福村。房子宽敞了,柏油路也通到家门口,学校、医院就在身边。老百姓不仅脱了贫,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格桑卓嘎重视村里各民族群众的相处,以多种形式开展共吃团圆饭、共唱团结歌、共跳团结舞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营造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
格桑卓嘎在见面会上介绍,塔玛村在拉萨市城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以前相对贫困的一个村,广大群众的住房都是土木结构,下辖五个自然村民小组,走的都是土路,一公里范围内都没有马路。以前喝的是水渠里的水,后来是压井水。现在塔玛村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有了数码广场、酒店、农贸市场、花卉市场等。大的产业,有五个工贸有限公司。一年村集体总收入是多万,现有固定资产是7亿,现在主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主要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确权登记有效推进。这都是近几年党的政策、国家政策推动的。
塔玛村广大群众的住房现在都是宽敞明亮的框架结构,先后五年建成了五个小区,一千多户全部都入住了新房。同时喝的是自来水,供暖供气、网络也都齐全了。
她还表示,此外,这里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等各民族兄弟姐妹。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真诚对待每一名群众、用心用情地服务。塔玛村委会在民族团结月、藏历新年、春节等节日,和大家一起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共吃团结饭,共唱团结歌,共跳团结舞。同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知识,讲解民族习俗和风俗,拉近了各族群众,增进了感情,促进了交流交融交往。去年,全国疫情形势很严峻,塔玛村外来务工人员减免了多万元的房屋租金。虽然塔玛村居住着、生活着多个民族,但塔玛村的每个村民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秀琴。图片来演/国新网
丁秀琴:义不容辞地帮助各民族群众发家致富
年出生的丁秀琴,现任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是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年3月,丁秀琴成立了吴忠市秀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年4月,成立了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成规模化养殖基地五个,奶牛存栏总数达2头,日产鲜奶余吨,逐步实现了奶牛养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目前她的公司带动扶持周边县区、乡镇奶牛养殖户达1余户,扶贫帮困农户余户。她的公司先后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捐赠“扶贫牛”余头,价值余万元。疫情期间,她捐款、捐物达50余万元。
丁秀琴在见面会上介绍,她的企业能够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帮助。作为一名党员,深知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她就捐出头小牛,为6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他们不会养殖小牛,她就带领技术团队帮助他们养殖,传授牧场的技术经验,跟他们交流。“比如说,贫困建档立卡户周伏贵,以前他没有本钱也没有胆量发展养殖业,现在帮助他领到了奶牛扶贫资金贷款,还给他奶牛的补助。现在,他已经养了六头小牛,脱了贫,生活一下子就有了希望。在我身边,像周伏贵这样的还有很多很多。”
丁秀琴还表示,在生活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义不容辞帮助各民族群众发家致富,发展奶牛养殖。比如,合作社社员在发展养殖过程中,资金有困难就帮他们做担保贷款,还将牧场周边41户贫困户家的头奶牛统一托管喂养,免费发放犊牛余头,解决就业80多人,为乡亲们蹚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图片来源/国新网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带领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守望相助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党的十九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第十二届政协常委。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担任县长以来,坚持以“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为抓手,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以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为关键,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以打造“旅游+产业”和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倾力推进文化旅游建设,实现了阿瓦提县由农业大县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县转变。他持续开展发声亮剑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高举民族团结旗帜,自觉站在反分裂斗争一线。带领全县名党员干部与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守望相助。全县32个先进单位和98名优秀个人,先后被国务院、自治区、地区表彰命名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五年来,阿瓦提县先后荣获“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自治区优秀平安县、中国生态魅力县”等称号。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在见面会上介绍,各民族共同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共同的、幸福的新家园,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一个标准。阿瓦提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长期以来“三股势力”想方设法破坏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年他发表了《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用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批驳了“三股势力”的歪理邪说。
这几年来,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带领全县名各级党员干部与户各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经常来往,相互走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当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我有一个结亲户,名字叫卞富财,我们结亲已经17年了,经常联系,经常来往,经常走动。每年过节都在一起过,他的丫头和我的女儿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玩耍,一起写作业。咱们民族团结的传统,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下去的。”
上游新闻记者李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