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特刊丨树人

本文转自:人民武警

树·人

——讲述武警官兵与树的故事

越是驻守在环境艰苦的地方,越会有一种对绿色的向往。当武警官兵满怀希望地把一棵棵树苗种在雪域高原、种在沙漠戈壁、种在天涯海角的时候,也把自己的根一同深深地扎进了这里的土地……

——题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军人,特别是驻守在艰苦边远地区的官兵,对树常常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可以为了种活一棵树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付出努力,那种执着不亚于对新生婴儿的向往。

特殊的情感,源于气质的接近,当官兵们身着橄榄绿伫立在生命禁区的时候,他们也是一棵棵坚挺的树,迎风雪、战风沙,勾勒着祖国的疆土,标识着生命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飞跃大江南北,去看一看那些普通官兵与树的成长。

可可西里的红柳

乘坐火车沿着青藏铁路经过三岔河大桥时,桥下一排两层小楼总会吸引路过的目光。这里是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二大队的一处营区。营房前的那排树可精神了,有杨树、榆树、红柳枝等好几个品种,那是一茬茬官兵奋战多年的成果。初次到这里的人看到这些树都会啧啧称奇——这里可是常年高寒干燥的“生命禁区”啊!有了这些树,人走过来,竟能迎面感受到一股湿润的气息。

曾经,官兵们为能在营区植树伤透了脑筋,有的利用网络搜索,有的探亲时询问专家学者,就想知道高原冻土层到底有没有可能栽活一棵树。折腾了好些年,得到的答案全都是否定的。树木生长对水分、温度、土壤等有一定的要求,而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低气压和低温,加上冻土层土壤贫瘠,想在这里栽活一棵树,就成了“天方夜谭”。

大队长杨富祥,是个不服输的硬汉子。他信念坚定:“我就是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今年他又向支队立下“军令状”:再在驻地栽活60棵树。过去他可没这个底气。年那会儿,杨富祥随着青藏铁路开通,登上了海拔米的哨位,是三岔河营区里的一个排长,开始想着怎么让驻地的山上有点绿色。三年筹划下来,到年,他终于带领大家在无人区建起了第一座温室大棚。两年后,高原上第一批棚栽西红柿倒是种出来了,然而植树还是他心中的痛。

为啥要植树?杨富祥在给官兵们讲课时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能给人带来安全、宁静、舒适的感觉。官兵们要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长期驻守执勤,没这个感觉怎么蹲得住?年,时任中队长的杨富祥又到了海拔米的哨位。一次,他无意中看到,有几名战士巡逻回营时捡了几棵带根茎的野草,他们专门挖了些温室的有机土,将草栽到自制的容器里,摆在窗台上,精心地呵护着。他把这件事记在心上,悄悄跟指导员章斌说:“环境够苦的了,一定要让官兵睁开眼睛能看到绿色……我要带大家栽树……”

章斌摇头苦笑。这件事早就有很多前人琢磨过了,结果都是费了半天劲,事情始终也没搞成。后来,一提起在可可西里植树,大伙儿就头皮发麻。

可这次他偏偏遇到个“一根筋”的杨富祥。一周后,经多方联系协调,杨富祥把株树苗运到了山上。这是第一波植树行动,杨富祥集合队伍慷慨激昂地宣布了决定。官兵们纷纷摇头,湖南籍战士李林更是肯定地说:“我家就是专搞树木花卉种植经营业务的,就这个环境和土质,根本栽不活树……”

杨富祥不信邪:“不试一下怎么知道……”他抱起树苗,抓起镐头、铁锨就出了门。头一个困难就是怎么破开冻土层。拿镐头硬挖,费力不说,挖两下还会锩刃。杨富祥瞄了一眼比石块还硬的土地,又看看锩了口的镐头,一声不吭找来块大石头,叭叭叭把锩口砸回去,喘几口粗气,接着干。看着中队长满头大汗的样子,战友们也操起工具七手八脚跟着干起来……3天后,棵幼苗全部栽进了树坑。

结果不出大家所料,过了不到一个月,树苗上钻出的嫩芽全都枯了。

杨富祥不甘心,趴在一棵枯死的树根下琢磨了好几天。第二年,他让大家把树坑刨得更大了些,又栽下80株树苗。可惜,树苗又变成了枯木……

第三年,杨富祥还要继续尝试。有人劝他说,这“无人区”的土壤、气候条件明摆着,确实栽不活树,白费那劲干吗?

杨富祥想来想去还是有些不甘心。他的工作岗位从海拔米的三岔河,到海拔米的沱沱河,再到海拔米的昆仑山,就这么一路“上升”一路埋头琢磨,经验数据积累了一大兜,念头只有一个:一定要让在高海拔哨位上执勤的战士睁开眼就能看到绿色。杨富祥的这份执着感染了战友们,尽管山上植树年年栽年年死,但有杨富祥的榜样在那里,全大队官兵决心死磕到底,绝不放弃这个梦想。

各种力量都发动起来了,克服一切困难,想尽各种办法。老家在贵州的列兵谭源,联系到家乡农技站的技术员;四川籍的上等兵李承俞,托家人找到多种易于在贫瘠、干旱土地上生长的良种树苗;青海籍的指导员王国平休假归队时带回一卡车有机肥;大学生士兵杨政没日没夜查阅植树的专业书籍……大家就一个心愿,要在可可西里造出一片树林。

为了给树苗提供充足的养分,战友们用休息时间轮流爬山捡牛羊粪。在海拔近米的昆仑山上,快走几步就会透不过气来,一天下来也捡不了多少粪肥,但大家就是不肯放弃。

中队官兵每人每年主动认领一棵树苗,栽的时候挂上姓名标签。个个就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浇水、松土,用牛羊粪铺底,垫纸壳子保水,拿保温棉把枝干包裹起来。每个人都一丝不苟地呵护着小树苗,脸上是满满的期盼。战友们还相互比赛,看谁栽的树能成活。

记得年5月的一天,上士商顺亮刚下哨就冲进大队部狂喊:“大队长!活了!全活了!”得知是栽下去的树苗长出新绿了,杨富祥一蹦三尺高。顿时,“活了,树活了”的喊声接力传开,响彻了整个营区。

这可是大队的大喜事!年萌生想法,年在海拔米的三岔河实现成片成活,杨富祥从23岁干到39岁,由中队长成为大队长,16年青春光阴专心致志做成了这件事。他的头发越来越稀疏,营区的树木却越来越繁茂。

如今,大队驻地环境同十几年前相比,说翻天覆地毫不为过。现在到可可西里营区看看,成排的绿树围绕着室外训练场,夏天搞基训时,空气中弥漫着树叶的清香味,让人神清气爽。那些树都是一茬又一茬老兵、新兵接力栽下去的,多少个春夏秋冬、酷暑严寒、雨雪风霜,在大家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永兴岛的“抗风桐”

海南三沙市永兴岛,以“风岛”著称,全年超过天受6级以上大风侵袭。驻守在岛上的海南总队机动四中队驻地却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抗风桐”林。这种树高大挺拔,生命力特别顽强,虽根植于岛礁,却无惧风雨海潮。每逢有新战士轮勤上岛,安顿好后第一个海岛生活见习内容就是参观“抗风桐”林,听老兵介绍“抗风桐”的植管知识经验,领受班排及个人植树任务。紧接着是“发扬传承‘抗风桐精神’,勇担守护‘南大门’重任”主题教育,从首任指导员蔡淤虎到现任指导员应俊,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这片林与官兵们结下不解之缘,还有一段故事。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正面袭击永兴岛。正当台风肆虐时,中队接到市政府求救有工作人员被困西沙宾馆。

这时,风大雨急,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土枇杷、南洋杉、榄仁等树种都受到严重损坏,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被连根拔起,唯有“抗风桐”在狂风中傲然挺立。中队官兵手拉手扶着路边的“抗风桐”赶到救援地点,将被困人员安全转移。

从此,栽植“抗风桐”就成为官兵上岛后必须经历的一项特殊课目。事情简单,但很有仪式感。官兵们以老带新,将被暴风雨从“抗风桐”大树上折下的枝干仔细拾捡梳理,然后埋栽到白沙土中,再浇上一桶“定根水”。每个驻守永兴岛的官兵,都种了一棵代表自己的“抗风桐”,以体现扎根海岛的决心。一批轮勤官兵离开,就留下一片葱郁的“抗风桐”林。

即便如此,“新苗水土不服”的问题还是存在。虽然岛上生活条件好了,网络也畅通,但毕竟生活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刚上岛的官兵习惯于繁华热闹的陆地生活,短时间内还是难以适应岛上生活的寂寞。

中队士官辛宗帅刚上岛时三天两头闹情绪想下岛。他的“定根水”是在第一次参加升国旗仪式时浇下的。当看到五星红旗在永兴岛上空飘扬时,那种油然而生的骄傲和自豪让辛宗帅丢掉了下岛的想法。他决心当一名旗手。为实现这个愿望,他没少下功夫:脚上绑5公斤沙袋练习踢正步,站在台阶上练军姿,认真学习国旗相关知识……长达三个月的训练后,辛宗帅顺利通过了考核得偿所愿。

“国旗升起的地方就是祖国领土。”辛宗帅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升国旗时的感受。“作为三沙哨兵,我最大的骄傲,就是能像‘抗风桐’那样,扎根守护永兴。”他想起了从海南文昌清澜登上“三沙一号”客轮,经12个小时风浪缓缓靠近永兴码头的那个日子,想起了第一次和战友们列队走过“抗风桐”的浓荫时那股清凉感,心里暗暗对这种海岛树产生了敬仰之情。

“‘抗风桐’的树干白中透灰,挺拔向上;树根纵横交错,深扎在沙土中;树冠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接船班班长赵凯龙的介绍,在下士冯推俊的脑海里留下深刻记忆。那是年除夕,正好轮到冯推俊站岗。当战友们欢聚一堂吃年夜饭的欢声笑语传到哨位上时,初次离家的他心头一酸,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这时指导员应俊走到哨位前,拍拍他的肩膀问:“我们为什么在这儿站岗?”

“为祖国守岛戍边。”冯推俊抹掉眼泪,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它们的根扎在这里是为了……”顺着指导员手指方向,冯推俊看到不远处随风摇曳的“抗风桐”,顿时明白了指导员的心意。平时总说要当“抗风桐”那样的战士,守护祖国“南大门”,到了具体节骨眼上,自己怎么就扛不住了呢。

第二天,冯推俊利用休息时间,悄悄去看了看自己栽下的那棵“抗风桐”。

今年春节前,刚转士官的冯推俊再次申请上岛。除夕夜,站在哨位上的他望着海边的“抗风桐”林思绪万千:“这里的树,总得有人种;这里的砖石,总得有人砌;这里的哨位,总得有人坚守。守护祖国安宁,万家团圆不是句空话……”

每当轮勤上岛的官兵进入警勤日常、时刻真切呼吸着带有淡淡咸味的海风时,新鲜感很快就悄悄褪去了,“美丽三沙”严酷的一面不期而至,各种生存考验活生生地摆在每个人面前。

岛上训练设施简陋,训练场地有限,官兵们在烈日暴晒过的沙地上展开耐高温训练,负重15公斤在沙滩上武装越野,在咸涩的海水中练擒敌对抗。几天下来,脖颈和胳膊就被晒得红肿掉皮。正午跟哨站岗,岛上温度眨眼间飙升到40摄氏度,强烈的阳光经过沙面反射,刺得人睁不开眼,一班哨下来眼睛又红又肿,火辣辣的痛。高湿、高盐、高温、高辐射的“四高”气候,让驻守的官兵们苦不堪言,个个身上和腿上都长满红疹,钻心地刺痒。

解决这些困难引起的思想问题,老班长赵凯龙的绝招就是,带着大家来看“抗风桐”林。

“你们知道永兴岛最初是什么样子吗?”赵班长说:“第一批上岛的人都住在石岛的山洞里,岛上根本没有这么多植被,到处都是白茫茫的沙滩……”

为了种树添绿,岛上军民只要有机会去大陆探亲,回岛时都会背上一包家乡的泥土。久而久之,岛上就积累起大小成堆的全国各地、各种颜色的泥土,岛上的植被就在这五颜六色的土地上扎根成长,“抗风桐”也不例外。

年8月,武警官兵正式登岛执勤后,官兵探亲归队时,身边可以什么土特产都不带,但必须背上几袋泥土。正是这些泥土使得大家栽下的蔬菜能绿叶常在,让“抗风桐”更能扎下深根,枝叶更加繁茂。

“抗风桐”的传神之处在于它立起来是一棵树,倒下便是一片林。它不只是一棵树,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化身。

“小岛上有片美丽的绿色,抗风桐的名字你可曾听说;它就像我们亲爱的战友,肩并肩一同守望着祖国……”每个登岛、离岛的官兵,都熟悉这首铿锵而优美的歌曲——《抗风桐》。歌声成为他们永远铭记在心底的相思。

“东极”哨的向阳树

树与兵的青春际遇,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那个小哨所,又是另一番情形。佳木斯支队抚远中队,驻守在祖国的“东极”。哨所旁边有棵老榆树,每天和哨兵一起“把太阳迎进祖国”。

到过哨所的人都对这位“老长辈”心存好奇。它和旁边那排枝条柔韧的杨树截然不同:黑色的虬枝盘结如铁,粗重的树身稳稳地坐在那里,像一座黑塔。到了春天,那铁一般的虬枝便会爆出无数新芽。每当这时,官兵们都会情不自禁奔走相告:“老榆树发芽了,春天真的来了!”

民谚有“不到抚远不知远,到了抚远就服软”的说法,说的就是抚远的偏僻和遥远。而它的冬天异常之冷、冰雪异常之大,更是声名远扬。抚远的一年中有6个月是冬季,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在这里是常温。因地处祖国“东极”,陪伴哨兵迎接旭日,那棵挺拔的老榆树就被官兵们称为“向阳树”。

“向阳树”原本生长在老营区。年,中队搬迁新营区时它已奄奄一息,只剩下孤零零的几片黄叶。老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中队本不打算将它移栽到新营区去。可消息传出后,全中队官兵、特别是十几位陪伴老榆树度过多年的老兵联名提议,把老榆树移到新营区。讨论会上,有的战士说着说着甚至眼圈都红了:“当兵第一天就喜欢上这棵树了,它总是像个老班长,‘教导’我扎深根、做实事,不说假话,到了春天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带走并全力救活这棵老榆树,让它到新营区扎根、发芽,继续陪伴哨兵迎接祖国第一缕阳光。

老榆树确实“老”了,搬运过程中,脆弱的树干已禁不住货车的颠簸。官兵们干脆肩挑背扛,中队长叫着号子,指导员扶着树干,大家汗流浃背地折腾了大半天,硬是把它挪到了新营区。选准地方后,小心翼翼地挖坑培土,重新栽在哨位不远处。此后,战友们更是时时刻刻惦念着它,轮着班浇水护理,让它从早到晚沐浴在官兵们关切的目光中。

也许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悉心呵护,也许因为新的生长环境较为适宜,经过几个月的沉寂,老榆树竟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它活了,重新与哨兵并肩挺立,每天清晨迎接朝阳,成为它和官兵们共同的光荣使命。

战士吴雅朝是河南人,接到入伍通知书时,先通过网络和地图核查了一番,心中充满对北国风光的向往。可当他兴高采烈长途跋涉多公里到达抚远后,这位中原小伙顿时被满眼的冰雪惊呆了。那时正是中原的10月金秋,老家洛阳天高云淡,一派秋高气爽。而抚远则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官兵们日常生活裹着军大衣,脚底板也冻木了,更不用说上哨执勤……吴雅朝心里一下凉了半截。

12月,室外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吴雅朝站在哨所里,望着窗外的“向阳树”,想起了那首《小白杨》,眼中不禁流出泪水。他下意识地眨巴了两下眼,随即感到眼皮一阵生疼。执勤安全监控员急忙告诉他,流了泪必须立即擦掉,要不然你的上下眼皮就会牢牢地冻在一起。

“抚远的兵是真难当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零星居住着8万多人,与市区相隔多公里,大如巴掌的雪片常会把公路和铁路淹没,中队营区称得上是“与世隔绝”。站不完的哨、清不完的雪,受不了的冰冷、熬不尽的夜……当兵前打工也好、上学也罢,再苦再累,谁遭过这样的罪?吴雅朝思前想后,心里有些悔意,精神上也消沉下来。

第二天的政治教育课上,指导员再次讲起“向阳树”的故事。“向阳树为啥不惧严寒,无非就是两条,第一,心中有阳光,低头有梦想;第二,根子扎得深、抓得牢。只有这样,才能威武挺拔,无惧风雪……”

冬去春来,官兵们终于又在“向阳树”枝头看到星星点点的翠绿。吴雅朝想起指导员的话,觉得老榆树似乎在告诉自己什么。他每次上哨,都要刻意对着老榆树凝视良久,试图从那坚硬的枝干上汲取力量。

“活着就该像老榆树那样顽强不屈,当兵就该像老榆树一样扎根边陲。”吴雅朝将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

树大在根,兵强在心。中士班长高小鑫扎根抚远的决心,同样源自这棵屹立不倒的老树。为了在支队军体比武中取得好成绩,他每天以别人两至三倍的训练量要求自己,坚持4年不懈怠。因为超负荷训练,他右腿膝盖出现严重的韧带拉伤和半月板损伤,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争当标兵的决心。和战友聊天时,他说:“要学‘向阳树’,根深才能叶茂。人家奄奄一息都能新生发芽,我们年纪轻轻,这点小毛病算得了什么。”

后来,高小鑫开始注重科学训练,用强壮的股四头肌来弥补半月板的不足。每天除正常训练之外,增加一个小时股四头肌训练。支队军体运动会上,他一人就拿下了5公里武装越野、军体通用五项、步枪快速射三个第一名。每次取得荣誉时,他都会走到老榆树跟前说说几句心里话。

年退役的大学生士兵于曾在抚远中队服役两年。退役多年还会常想起中队哨位前的“向阳树”。他亲手制作了一幅题为《难舍情怀》的木条画,留在中队荣誉室作为永久纪念。向阳树、国旗台、初升的太阳和挺拔的哨兵,全都定格在画面中。只有在抚远中队当过兵的战友,才会懂得它的深刻涵义。

戈壁滩上的“绿海”

对于超期服役的新疆总队阿克苏支队一级上士曾泓钧而言,柯柯牙茫茫林海具有特殊的意义。他难以忘记,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黄沙蔽日、一片荒芜的戈壁。而今,一道“绿色长城”屹立戈壁荒原,昔日的“风沙策源地”变成“绿色聚宝盆”,生机勃勃的树林里蕴藏着无限希望。

5年12月,曾泓钧入伍来到新疆总队阿克苏支队温宿中队。那时,正是柯柯牙绿化建设工程攻坚期,中队官兵加入了“大会战”。

“植树时正赶上刮大风,沙子直往衣服里钻,脸上没过几天就皴裂了。那段时间,我都不敢洗脸,脸上一碰水就火辣辣地疼。”新兵下队后,曾泓钧还没上训练场就被拉到戈壁滩上植树。

柯柯牙地表覆盖着薄薄的浮土,下面是像石头一样硬的板结层,战士们植树只得用铁镐一点点往下凿。那些日子,曾泓钧平均5天就要磨烂一副手套。看着遮天蔽日的黄沙和布满血泡的双手,他萌生了“干两年就回家”的想法。

“阿克苏地区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仅有6公里,沙化土地以每年5米的速度向城区侵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教育课上,指导员王坤讲完驻地环境的恶劣,提出两个尖锐的问题:自然环境如此恶劣,为什么还要精心守护这块土地?如此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还有人能把树种活?

“我们穿着军装、肩负责任,就要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

“树木如树人,只要坚韧顽强,荒凉的戈壁上也会活出不荒凉的人生。”

指导员的回答引起曾泓钧强烈的共鸣。他望着战友们一张张被晒得黢黑的脸庞,感受着艰辛中决然奋战的劲头,一股与风沙搏击到底的激情在心中点燃。

但实地绿化固沙,并非几句口号那么简单,那是一场人与自然艰苦卓绝的持久战。经过年复一年的风沙侵袭,柯柯牙地区土壤瘠薄、沟壑纵横,就像狼群啃噬后的残骸一样……

戈壁里没有路,很难靠机动车运送树苗和水,官兵们只能凭借人力一棵棵、一桶桶往沙漠里抬。黄色的沙子灌满了头发。他们就把头发剃短或干脆刮成光头;嘴唇干裂了,他们就涂点润唇膏;紫外线辐射强,他们就脱下衣服裹在头上……他们肩扛沙柳苗、身背储水箱,一边种树一边浇水,用艰辛和汗水栽下一棵棵希望之树。

几个月后,倔强的“橄榄绿”们终于给荒漠中的柯柯牙添了几分绿色的精气神。他们靠自己的双手精心耕耘、悉心守护着这座美丽家园,点滴实现心中的绿色梦想。当杨树、沙枣、梭梭等树木好不容易成活,戈壁滩上呈现出点点生机时,一场沙尘暴猛扑过来,一切又都“白忙活”了。

曾泓钧看着那些小树苗有的被刮跑,有的让沙土掩埋了多半截,心痛极了。他和战友们虽然还在按要求清理沙子,尽心浇水培土,但却不抱任何希望。然而,一个月后,令官兵们深感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部分被判“死刑”的小树,竟然和其他同伴一样抽出了纤细的幼芽。淡淡的绿色虽然柔弱,却在一片灰黄的戈壁滩上顽强地展现出勃勃生机,显得格外生动。

风沙、干旱、寒凉……挡不住小树苗生长的意志。曾泓钧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名战士,没有任何理由退缩。他下定决心,无论风吹雨打,都要像幼苗那样在这片戈壁滩上扎下深根。

种一棵树事小,但从种一棵树到成活一片林,就是大事。它离不开无数个日日夜夜平凡的坚守。从那以后,倔强的曾泓钧像一匹吃苦耐劳的老马,和战友们一起专注地耕耘着这片荒凉的戈壁滩,牢牢守护着柯柯牙。

提起温宿中队官兵,阿克苏支队的战友们嘴上都有一个词:“愣”。它的特殊含义是:不善言谈但内心纯真,不羡繁华却吃苦耐劳。温宿中队“愣”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代兵。柯柯牙植树造林35年,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义务植树造林的传统代代传承。曾泓钧作为其中一员,亲眼见证了柯柯牙由满眼黄沙到如今绿树成荫的巨大变化。

“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盐碱地,如今正变成勤劳致富的聚宝盆。”治沙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官兵们马不停蹄带领当地群众巩固战果、提升效益。这几年,他们除了造林固沙,还种植苹果、李子、核桃、红枣等果树,还帮帕克勒克村的村民们盖起了新房,还在果园边建成羊圈,购买了20多头羊。现在,村民人均月收入已达元以上。

“‘冰糖心’没成熟时,就被内地客商订购了,今年预计有40多万元的收入。”51岁的村民法如克,原先在阿瓦提县农场种植棉花,每到采摘时节就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风沙得到有效治理后,他不仅建起了果园,还开办了农家乐,稳稳地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走进柯柯牙,头顶碧蓝天,脚下青草地。当年荒漠绿化工程的边缘地带,已建成10万亩生态果园。漫步其中,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水果的清香。

曾泓钧挂念着那片树林,每逢中队到柯柯牙植树,他都会专门去看看自己种下的那些树,浇浇水、松松土,就像给自己加油一般。这些杨树已在风沙洗礼中深深扎根,而曾泓钧也取得了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新疆总队“最美班长”等荣誉,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去年12月,已到服役年限的曾泓钧,又向组织递交了延长留队的报告。柯柯牙林地的杨树、沙枣、梭梭们,一株株不择环境、深扎沙地,挺立在大漠戈壁上,像极了一个个坚守沙漠深处的武警战士。

这象征着和平与希望、焕发着顽强生命力的绿色,在岁月迁移中不断延伸,一年更比一年壮阔。它让“铁打的营盘”愈来愈坚固,又随着“流水的兵”走向祖国四面八方,成为建设和保卫祖国一股永不枯竭的力量。

评论:

与树同根与子同袍

许恺

军人为什么热爱绿色?因为这绿色中有生命、有军营、有祖国的大好河山。

军人,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心中时刻装着使命任务。一个个奋勇逆行的背影,一次次舍生赴死的抉择,书写着军人的荣光。军人坚守奉献就是坚守职责,坚守使命就是坚守崇高。官兵把青春与生命献给祖国和人民,随时随地准备迎接生死挑战。特殊的使命让军人对树、植树、护树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军人植树是一项“砺剑铸魂”工程。每棵树的种植,都饱含着对和平的渴望、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它同样是对官兵战斗精神的一种培育,是解决“为谁扛枪”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官兵家国情怀的综合反映。官兵们坚定的忠诚信念,可以从种植营区的一棵树、驻地的一片森林开始。因此,哨所旁的一棵树、一片林,往往会成为战士们并肩战斗的挚友。

战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协作,官兵与驻地群众的鱼水情深、甘苦与共,都是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武警部队这组植树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及改造驻地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中,树无疑成为密切军队内外关系的重要载体,它展现了官兵们牢固的责任意识与戍边情怀。

军营植树当然也有实在的军事用途,如掩护目标安全、改善环境、提高后勤保障质量等。这都是部队提升训练质量效应、精武“谋打赢”的可靠保证。

军人和树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让我们珍惜军营中的每一棵忠诚之树、奉献之树、友爱之树、精武之树。

文字:赵鑫、许恺

王国银、郭凯、陈亮亮、张宇翔、雷辙亦对本文有贡献

供图:刘鑫、刘常威、雷辙、王深圳、张文、王晓旭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监制:刘凤桥、张红卫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别特、王超、王燕婷

邮箱:wjxinmeiti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7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