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聊新疆,就是不一样。
年,一首《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然后一个叫刀郎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当人们沉迷于歌手迷人的嗓音,和极具异域风情的歌曲时,刀郎这两个字,仅作为歌手的名字慢慢流传开来,但实际上刀郎这两个字,在新疆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天骆驼就来聊聊新疆的刀郎。
刀郎一词在古代,最早是一类人的代称。当时西域地区被蒙古人所统治,既得利益的蒙古权贵,开始奴役底层平民,这些平民中既有蒙古族本身,也有外族人等。统治阶级穷奢极欲,鱼肉百姓。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逃离蒙古贵族的领地,他们藏身于绿洲各处。其中聚集百姓最多的地方是叶尔羌河下游,这里遍地黄沙便于隐藏行迹,在沙漠深处的胡杨林,则是这些百姓的庇护所。因为他们聚集在一处,被维语称为Dolan(聚集的意思)人。
不过也有专家考证,刀郎人可能是乌古斯人后裔,由当时的统治者,从七河流域(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支流)征调而来。当初的目地,是为了巩固地方统治,从本土调人员兵卒过来驻防,久而久之,这些人和当地部族融合,并长期定居下来,为《唐书》所记载的“多览葛“(或多腊葛)部,后期因为音译,慢慢叫成了刀郎部,刀郎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依据,但并无确切定论,现在通常把刀郎人,归为维吾尔族的一支。
在历史的进程中,Dolan的汉译并不固定,在东晋时被译做“多兰”,后来还曾有“多览”“多浪”、“刀郎”等多种翻译。直到年之前,除刀郎用得较多外,在新疆的麦盖提县和阿瓦提县Dolan一直被译为“多浪”。年歌手刀郎走红,各地为了更好宣传本地刀郎文化,就通过行政发文,统一把Dolan译为刀郎。
刀郎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很有特色的刀郎文化,其中包括刀郎木卡姆,木卡姆是一种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形式,比较出名的有五套,分别是喀什木卡姆(也称十二木卡姆,影响范围最大、在新疆最常见)、哈密木卡姆(有19套木卡姆,套数最多)、伊犁木卡姆(源自喀什,又自成一派)、吐鲁番木卡姆(存世仅11套)、刀郎木卡姆(风格鲜明)。
除了木卡姆,刀郎麦西来甫也是极具特色。麦西来甫是一种维吾尔族的民间茶话会,集聚餐、聚会、歌舞为一体。其中以麦盖提县的刀郎麦西来甫,最负盛名,它既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郎麦西来甫中,还衍生出极具刀郎特色的刀郎舞,该舞蹈主要反映刀郎先民在狩猎时的情景,既有猎人的矫健,也有动物的灵性,极具观赏性。
除上述之外,刀郎文化还有很多衍生物,其中地方特色浓郁,富含乡土气息的刀郎民间(农民)画,也是其中翘楚,它以刀郎人所见所闻的日常为基础,在作画时又不拘泥于写实,通过极具夸张的绘画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还有刀郎建筑、刀郎歌曲等也都别有一番特色,有机会去新疆的朋友可以一睹为快。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是麦盖提县(喀什地区),这里是曾获得“中国刀郎麦西热甫之乡”、“中国刀郎木卡姆之乡”、“中国刀郎农民画之乡”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