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6个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落下。”在7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表示。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鲍亚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庆标,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纳金街道塔玛村原第一书记格桑卓嘎,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秀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委副书记、县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等6位民族工作领域党员代表,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与中外记者交流。
致富劲头融入村村寨寨
“我走过苏木的57.6万亩牧场和沙地,带领全苏木各族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实现了人均3头牛、10只羊的草畜平衡目标。”鲍亚利在基层工作28年,带领群众积极投身苏木建设,支持返乡大学生开办奶食品厂,推动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
“一小块一小块地治理,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围攻……”多年来,鲍亚利和干部群众集中会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沙育林、荒山造林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各类造林23.6万亩。一片片沙漠由黄变绿,一个个沙坑绿树成荫,生态建设的良好发展,为畜牧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工作经历是找水、修路、兴产业。”长期的农村实践,让潘庆标的工作作风如同他的话语一样干练实在。在平等村,村民称他“一个人带富了一个村”。他说:“我的致富经是人要有精气神,这辈子不白活、不服输,共产党员要起带头作用。”
在担任平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20多年里,潘庆标组织搞建设、做产业,大胆提出“利用畚地出特色,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兴村思路。平等村由一个有名的“三无”村、“三靠”村变成了如今产业兴旺、村民安居的新农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我们村首先着眼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产、二产、三产的不同情况来具体展开工作。”赵家清所在的三家村是一个佤族群众聚居的村,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团结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相继完成扶贫安居、道路建设等工程。
通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模式,赵家清将群众团结起来、产业集聚起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起来,提升了基层组织战斗力,实现了强村富民。如今的三家村已是国家3A级景区、云南省旅游名村。
团结意识浸润生产生活
“我们塔玛村现有总人口多人,是多民族聚居的一个大家庭,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年,17岁的格桑卓嘎来到塔玛村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这位党员干部始终真诚对待每一名群众、用心用情服务,特别重视村里各族群众的和谐相处。
“我们村委会在民族团结月、藏历新年、春节等节日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与大家一起共吃团结饭,共唱团结歌,共跳团结舞。同时,我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解民族风俗,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感情。”格桑卓嘎介绍,年,因全国疫情形势严峻,塔玛村为外来务工人员减免了多万元的房屋租金。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对于丁秀琴来说,在工作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义不容辞帮助各民族群众发家致富,发展奶牛养殖。“比如,合作社社员在发展养殖过程中资金有困难,我就帮他们担保贷款,还将牧场周边41户贫困户家的头奶牛统一托管喂养,免费发放犊牛余头,解决80多人就业,为乡亲们蹚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丁秀琴说。
“新疆有一句老话,‘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在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看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民族共同维护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共同的幸福的新家园。几年来,他带领全县名各级党员干部与户各族群众结对子、认亲戚,经常走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我有一个结亲户,名字叫卞富财,我们结亲已经17年了。每年过节我们都在一起过,他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耍,一起写作业。”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说,“咱们民族团结的传统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下去的。”
(本报记者彭景晖本报通讯员赵家润)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