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筑起坚实防线化解灾害风险潇湘晨

从排查隐患、高效救援,到社会共治、自救互救,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一道道坚实防线已经筑起。据统计,与之前三年均值相比,年至年,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倒塌房屋数量、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均有所下降。年,面对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考验,因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实现历史最低。

排查隐患,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柯坪村,整洁的街道旁是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民居。去年5月,村民木台力甫·阿布都外力一家迁入这里的新居。从屋顶漏水、墙根腐蚀的老房子到抗震加固的新房子,抗震安居工程给木台力甫一家带来了稳稳的安全感。

我国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两年来全国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多万户,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地区的农房抗震改造84万户,震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是防范应对风险隐患、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做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从成功应对超强台风“山竹”“利奇马”,到成功应对年严重洪涝灾害等多起重特大灾害,摸清风险隐患,提前部署,成为打赢一场场硬仗的利剑。为摸清掌握重大风险隐患,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不断加强源头治理。目前,个县级单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的试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两年多来,2.2万多公里中小河流得到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多座,开工整治重点城市易涝区段多个,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多处,提升了洪水、地质灾害、台风等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

高效救援,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走进灾后重建的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乡,新修的柏油路旁,房屋修缮一新,村民们的生活已经回到正轨。而在去年夏季,受集中强降雨、上游来水及鄱阳湖高水位叠加影响,鄱阳湖流域发生超历史大洪水,这里曾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不只是鄱阳湖流域,全国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28个省份、0多万人次受灾……面对严重汛情灾情,国家减灾委、国家防总强化统筹协调、提前谋划,各成员单位紧密结合部门职责,推进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

在洪涝、台风、堰塞湖和森林火灾等一系列灾害防范应对中,一个又一个重大风险被化解,这离不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不懈奋战。组建两年多来,这支承担着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救援任务的队伍,共接警出动.4万余次,成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2万起,营救和疏散遇险群众万余人,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在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信息获取、生命搜索救援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开发了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完成了战勤车辆、远程供水系统、前突应急通信装备、抢险救援特种装备等配备,为高效抢险救援提供助力。

为防范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在逐步优化。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库由57个增加到个,存放中央应急物资的省份已经做到全覆盖。

社会共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一个灾害信息员,救了一个村子的人。去年7月,入梅后的湖北省恩施市马者村持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连续强降雨引发了大面积滑坡泥石流,造成马者村74户房屋不同程度地被冲垮。这次滑坡是当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滑坡。由于义务地质灾害点监测员、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组村民陈光明及时发现险情,附近的村民得以安全有序撤离。

目前,全国灾害信息员已有80多万名,防范自然灾害的群众力量在全国各地生根,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进一步筑牢。

在偏远地区,运用互联网、应急广播、大喇叭等手段,打通了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创建工作正在开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应急力量有1多支、应急志愿者有60多万人。这些社会辅助力量正推动着基层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编制通俗易懂的应急指南,提高公众应急能力。同时,鼓励各单位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逃生避险的设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指导各地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设施,建成一批避难场所;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人民群众防灾避险的能力和自救互救的技能。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姚亚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00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