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人民资讯

6月12日,游客在马文化沉浸式艺术馆欣赏皮革画。当日,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汤永摄□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在新疆国际大巴扎步行街“非遗手作街区”,并排而立的“茅草屋”里展示着民族乐器、土陶、面塑等非遗产品。节奏明快的新疆手鼓和悠扬动听的独它尔弹唱此起彼伏,不少游客在非遗产品前观赏、选购,或动手体验非遗产品的制作。新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非遗资源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艺术、体育杂技等多个门类。“非遗+旅游”日渐成为我区各地文旅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活态”传承添活力“剪纸、手鼓、地毯等手工艺品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我准备买一两件,带回家留作纪念。”6月10日,在新疆国际大巴扎,爱好摄影的陕西游客童格生手持专业相机,不停变换角度拍摄。为让游客深度体验新疆风情,年,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新增大巴扎步行街非遗项目区,开设民族乐器、地毯、土陶、服饰等近40家各民族传统工艺体验店,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我们打造非遗街区,就是为了让非遗‘活’起来,吸引各地游客全面了解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管委会主任于山江·玉素甫说,非遗为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也是个体验非遗的好去处。12日开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可让游客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新疆二道桥文化旅游集团工作人员崔秀红介绍,该馆一期建筑面积超过平方米,引进毛皮画、皮雕、宝石画、剪纸、面塑、糖塑等10多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通过文旅融合将非遗“活态”传承下去。“把祖先的手艺传下去”,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心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革花大量的时间普及、推广剪纸技艺。“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非遗之美,共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革说。“零距离”体验成热点鄯善县木卡姆民俗街,分12区段,对应木卡姆12套曲。木卡姆犹如天籁之音,从历史深处传来,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每年,我们都会开展木卡姆艺术表演、印花布织染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我区一些景区,以传统手工技艺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将非遗的体验性、文化内涵与旅游体验联系起来,不仅让古老非遗大放异彩,也让旅游有了温度和深度。入夏以来,喀什古城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在感受喀什独特风景的同时,也感受着喀什古城蕴藏的文化魅力。在喀什古城木器巴扎一条街上,吐尔逊·肉斯坦木正坐在店内专注地制作土陶,四周摆放着造型各异的土陶制品。作为喀什土陶第七代传人,吐尔逊从17岁开始制作土陶,至今已有半个世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吐尔逊的土陶店一路之隔,他的徒弟祖里皮卡尔·阿巴拜克力也开了家土陶店。45岁的祖里皮卡尔在传承师傅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土陶制品上设计了十二木卡姆乐器、民居、花纹等图案,让这一古老技艺更具艺术性。“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很多游客走进我和师傅的店里,看我们做原生态土陶制品,有的也会自己体验制作土陶的乐趣,买走土陶制品。”祖里皮卡尔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和旅游紧密结合,与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非遗+旅游”相得益彰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在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大门口,身穿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跳起了热情奔放的刀郎舞,来自哈密的游客杨建萍也情不自禁跟着跳了起来。非遗与旅游“联姻”,让南北疆多个非遗传承基地成了新的旅游热点,非遗艺术被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被更多人欣赏。“刀郎部落景区作为新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歌舞和民俗展示80%都是非遗内容,其中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热甫、刀郎热瓦普艺术、穆塞莱斯酿造工艺等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刀郎部落景区副经理彭静说,景区打造的刀郎民俗体验馆,让越来越多的游客直观了解和感受刀郎文化。目前,在全疆各地,“非遗+旅游”已成为常态。吐鲁番葡萄沟景区有了新疆首个非遗集市,“新疆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新和县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等非遗产业初具规模……“非遗传承基地为新疆旅游增加了文化内涵,旅游也助力新疆非遗的传承与推广。”自治区文旅厅非遗处处长王洁表示,在去年吐鲁番打造非遗集市的基础上,再打造一批非遗集市,使之产生聚集效应,通过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进景区,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不仅让旅游变得更具魅力,也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

本文来源:新疆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6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