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
和孩子们在一起
参加公益活动图由被采访人提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
王江江河北唐山人,全国青联委员、民族音乐挖掘与传承人,曾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与意大利米兰大学,主修歌剧与作曲。年9月回国开始进行民间音乐挖掘工作,曾自驾一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来到新疆,走遍新疆,整理民族音乐资料。创作音乐剧《楼兰之恋》、歌曲《美丽新疆》等。年7月,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在乌鲁木齐举办“爱新疆唱新疆”王江江个人音乐作品发布会,被自治区团委授予“自治区优秀志愿者”称号。年11月至年7月,志愿服务于喀什莎车县,走遍29个村镇,为当地收集整理了近千首民间音乐资料,创作歌曲《美丽莎车》《我的故乡叶尔羌》等作品,至今在当地广为传唱。年入围G20峰会青年宣传片,该宣传片从全国共选出22位优秀青年,与姚明等优秀青年同时出现在宣传片中。年开始,深入喀什、吐鲁番、哈密地区,对木卡姆、民歌传承人做系统资料整理工作,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目前,完成纪录的木卡姆传承人,已经达到了多人。
见到王江江,是在兰州A9创意国际项目4楼美术馆一个安静的角落里,透明的顶棚,让午后慵懒的阳光洒在了他的发梢上。他嘴角挂着笑,给人的感觉阳光、温和、又稳重,但这种优雅却让人很难和他近年来历经风雨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就是这位看上去略有些腼腆的大男孩儿,在9年前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意大利留学的优越环境,跟着冥冥中木卡姆旋律的召唤,自费前往了新疆,直到今天也没有再离开,而是用一系列的音乐作品、纪实文学回报了这片热情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采访期间,王江江始终带着笑容,话语里还时不时用一种十分幽默的方式,拿自己让常人难以置信的经历小小的调侃一下,彷佛那对于他来说都是本来就应该面对的命运。他亲和有礼、举止谦恭,让整个采访氛围变得轻松有趣。
多年以前,王江江还在意大利攻读歌剧专业,业余时间做商务翻译,日薪至欧元,再加上在语言学校教中文,这样的收入让他相对很多同龄人而言,日子过得惬意了许多。
年,在长达十个月的中国文化寻访之旅中,他偶然间通过央视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中接触到了木卡姆。谁曾想,就是这次采风中的“偶遇”竟然出乎意料的触动了这位80后少年平静已久的内心,在命运的召唤中引领他走上了挖掘、整理珍贵民族音乐的艺术道路。
“我在广西的时候,从电视上看到一位维吾尔族老艺人表演木卡姆,突然发现,这个音乐非常具有世界性的元素,这才是自己要找的音乐。”王江江自己一定也没有想到,迈出了这一步,再回头就已用去了他整整9年的青春年华。
他说:“木卡姆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套曲中涵盖了文化、舞蹈、爱情、历史等诸多元素,一下子就让我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王江江之前在西安音乐学院和意大利米兰大学学过歌剧表演和作曲,意大利包括欧洲很多国家其建筑、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方面的人文传承都保留的十分完整,几百年间都被世界所认知、被尊重,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也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化力量的强大。
于是,他从心底里萌发了一个念头,想回到自己的国家找一找,有没有像这样艺术方面的作品。怀揣着这个梦想,年王江江瞒着家人做了一个任性的决定,回国奔赴新疆,进行木卡姆文化的深度挖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所以其音乐文化十分有特点,而且十分有融合性,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很多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一起生活。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即各不相同,又相互感染、交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造就了其十分珍贵的独特性。”他说。
“我是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编外’身份去新疆的。”王江江笑着说:“当时,我看到网上一则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招募,便联系共青团中央报名。原本想去喀什支教,因为那里有木卡姆音乐。可自治区团委考虑到我是首次来新疆且对文化感兴趣,他们就把我来新疆的第一站介绍到了若羌。我当时的请求就一个,只要让我来新疆,任何生活补助、福利待遇我都不要。”很难相信,这句话当时出自一个生活环境优越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的年轻人之口,可想而知王江江的内心对于新疆之行的迫切和坚定。
初到若羌县,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去若羌楼兰歌舞团排练厅看排练。同时,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他用了一年时间学会了维吾尔语的读写,这都为他的文化、音乐采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他便和当地人融成一片。
“见到每个人我都会对他们说,我是来和你交朋友的。”王江江弹琴唱歌的本领让他很快和当地人交上了朋友,他还给当地的孩子们当英语老师,这也无形中增加了他在当地人心中的好感。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拥有广泛的地域分布。作为维吾尔木卡姆主体和代表的十二木卡姆,主要流传在新疆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新疆北部的伊犁州;吐鲁番木卡姆流传在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市和鄯善县、托克逊县;哈密木卡姆流传于新疆东部的哈密市和伊吾县;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喀什地区的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
5年11月25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卡姆曲调跌宕起伏、鼓点花哨多变,没有音符和歌词,只能口耳相传。加之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曲牌绵长,完整地背下来非常困难,所以直到今天鲜有人能唱出它的所有选段。
王江江花了5万元,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了新疆环游之行。数年间,王江江的足迹遍布了南北疆多地。在南疆采风的3年里,他创作出了音乐剧《楼兰之恋》、为志愿者们创作的《我的故乡叶尔羌》等不少作品。
“其中,在莎车的经历让我最为难忘。”王江江告诉记者:“年,在莎车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我用半年时间走遍了当地29个乡镇,利用DV、摄影机为木卡姆民间艺人拍摄了多部视频资料。”
在莎车县,有一位传承人叫阿不来赛来,王江江刚到新疆的时候就采访过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国家级传承人,会演奏很多木卡姆的音乐,老人非常好,带了上百个徒弟。”一边回忆王江江一边说:“其实,虽然木卡姆是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但真正能从头唱下来的人现在已经没有了,大部分都只是唱片段,而这位老人就是非常厉害的一位。年8月,老人说没就没了,听到消息我心里十分的不舒服。”
3年的南疆采风生涯结束后,王江江寻着木卡姆的足迹,又开始了他的北疆之旅,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木卡姆影像记录大都是群像,概念式的,不会交代个体故事。所以我将每一次与传承人的采风都变成一个表格用于建档,有姓名,有出生年月,有照片,还有传承经历以及其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并留有采访录音、影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和记录,都需要开展和延续下去,而我会一直做下去。”对于自己所做的事,王江江的话语声调不高,却足够坚定。
刚到新疆的时候,王江江还是面对集体在记录整理,一次要面对的是村子里20多个或30多个传承人,大家在一起去演奏演唱。后来他逐渐发现,整个记录完之后,却经常不知道其中究竟谁是谁。年以后,他便改变了采访方式,将目标缩小到了每一位具体的传承人。
“虽然工作量增加了几十、几百倍,但我觉得非常值得。”他由衷地说:“就这样,往往两三年后,我还会突然接到信息,之前采风中采访的传承人突然不在了。甚至有个别传承人前一天还在和我喝茶聊天,第二天就走了。这是特别触动我心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坚持继续做单个传承人的原因。”
目前,由王江江完成记录的木卡姆传承人,已经达到了多人。
年,也就是王江江到新疆后的第三个春节,他才带着忐忑的心情回了一趟河北唐山的家,第一次将自己的决定和现状告诉了家人。“之前真的不敢给他们讲,怕他们不同意。”王江江回忆说。
没想到,他为了梦乡所做的一切决定都得到了父母发自内心的支持。年,王江江把父母接到了新疆共同生活。年,王江江正式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与新疆的汉族姑娘李莎成了家,这颗艺术的心灵也终于在新疆彻底安了家。
他说:“木卡姆虽然没有音符,只要有心,古老的木卡姆定能历久弥新,传唱不断。而记录、传承是我的责任,我要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