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继承融合了疏勒乐、龟兹乐、于阗乐的传统,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歌、舞、乐三种艺术高度统一的特征,是维吾尔族音乐之母,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无价瑰宝。
“木卡姆”原为阿拉伯语,意思是“地点”、“地位”“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意为成套的民间古典音乐。
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今天的《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的第一次规范,在公元16世纪。
这一时期,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在位,他的妃子阿曼尼莎汗天资聪颖、能歌善舞、能诗能文,是位才华出众的奇女子,是十六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喀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一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区分;第一次确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三部分结构;还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表演的十二木卡姆,便是经过她整理、规范后的音乐。
第二次规范,是在19世纪清代光绪年间,由当时喀什噶你的著名木卡姆艺术家艾里姆·赛里姆和莎车的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共同完成。他俩对流行在喀什噶尔的木卡姆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了规模更大的音乐舞蹈套曲,产生了“喀什十二卡姆”。
这一木卡姆体系经吐尔地阿洪流传至今。吐尔地阿洪出生在英吉沙县一个演唱木卡姆的世家,他在喀什、和田等地,演唱木卡姆长达5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正式邀请到喀什文工团,担任木卡姆专职演员。
十二木卡姆,由拉克、且比亚提、木夏乌热克、恰尔尕、潘吉尕乌扎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西尕、依拉克十二套套曲、首乐曲组成。每一套都分为琼乃合曼、达斯坦、麦西莱甫三个部分。
每一套木卡姆演奏时,琼乃合曼苍劲深沉,蕴蓄无穷;达斯坦流畅欢快,抒情优美;麦西莱甫则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对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工作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录音、记谱、出书,并将歌词记录、整理、出版。一方面使《十二木卡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一方面继续使其发扬光大。由木卡姆改编的《拉克歌舞》,令人耳目一新;用木卡姆音乐演唱的《艾里甫与赛乃姆》,被人们誉为维吾尔族的《红楼梦》;移植的歌剧《红灯记》,在国内产生巨大反响,还被拍成电影……
今天,自治区有了专门研究(十二木卡姆》的机构。用五线谱出版的《十二木卡姆》,为它的探索和研究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十二木卡姆》上承汉唐龟兹、疏勒于阗乐舞之遗风,下开现代维吾尔族民间乐舞之先河,博采众长,革新传世。《十二木卡姆》作为不朽的维吾尔族音乐之母,历经干秋,常奏常
新,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史上的丰碑!
千百年来,新疆的麦盖提县一直流传着一种粗犷、苍凉、炬植于民间的乐舞。唱起来让人激奋,舞起来令人震撼,这就是维吾尔族民间乐舞--高亢激越的刀郎舞。
刀郎舞流行于新疆阿瓦提县至麦盖提县一带,而以麦盖提县的刀郎舞,最能体现出它的原汁原味。据舞者介绍,刀郎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刀郎舞,当地人又叫刀郎木卡姆,共有九套。每套由五个段落组成,表述一次狩猎的完整过程。
每套开始的散曲,由乐队中善歌者引吭高歌,为召唤打猎者出征。接着第二段是出猎者相互聚集,打招呼,列队走向猎场。第三段则是围猎,舞蹈中,有的单臂高举,似用火把照明;有的挽弓射箭,矫健刚劲;有的挥臂高呼,追赶猎物……形态各异,神情不同,将一场狩猎表现得惊心动魄,淋漓尽致。第四段是猎后休息,显得轻松。最后是庆祝狩猎胜利,有游戏,有小品,大体是以夸张的形体,模仿狩猎中令人可笑的动作,敢后集体起舞,推向高潮。
刀郎舞更多地保留了维吾尔族狩猎生活的特点,也是早先生活在麦盖提一带人们生活的记录。
麦盖提位于叶尔羌河畔,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原属巴,年由巴楚划出置县。据说,蒙古族刀郎部落的首领盖提,最先率部定居在这里。麦盖提便是依盖提转音而名。一种说法是,维吾尔族一位名叫买尔盖孜的人,落荒而逃,人从巴楚来到这里,以后买尔盖孜就演化为地名。因而有人说,刀郎反映了蒙古族的善骑精射,也有人说刀郎保留了回鹘人的“俗多骑射”。
其实,这里曾是一个胡杨茂密、野兽出没的荒原。人们要生存,驱兽狩猎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他们欢庆胜利时,用歌舞表现狩猎,又成为生活寄托,精神追求。应该说,刀郎歌舞是最先生活在这里的各个部族,在共同的劳动与生活中,相互交流融汇而成。以后,随着时代变迁,部族融合作为一种共同的精神财富,保留至今。
刀郎木卡姆一共有九套,是由一个传说而来。相传,一位部落的长者,他有九个儿子,每人各住一处。九个儿子都很孝顺,经常在劳动之余,前去看望老人。因为天黑路遥,为驱赶寂寞,又为壮胆,常常是一路唱着走来。老人听到歌声,就知道是哪个儿子来了。这种探亲的歌谣,流传开来,形成了今天的九套木卡姆。
据刀郎歌唱者介绍,他们唱的曲,歌的词,的确是一代一代刀郎人口授相传而来。
刀郎的伴奏乐器有手鼓、卡龙琴和刀郎热瓦甫。手鼓小而古朴,卡龙琴体原木原色,拨弦而奏,热瓦甫五弦用于弹奏,另有十二弦为共鸣和声,琴体原木,共鸣箱为半球形,蒙羊皮。
原木的伴奏乐器,激奋苍凉的歌唱,震撼心灵的舞蹈,不加雕凿,浑然天成,质朴自然,让人体味到先辈所处环境的恶劣,求生的艰辛,又感到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是刀郎舞的魅力所在。
如果各位来过乌鲁木齐的话,可以去新疆国际大巴扎去感受一下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里面就有十二木卡姆的节选,让你体验一下这一少数民族音乐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