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大梦想,一头牵着普通百姓的小日子。作为民政部党组机关报的记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生动记录和展现民政人奋战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深入践行“四力”,走进偏远群山,走在田间地头,走入社区乡镇,把镜头、笔端聚焦于一项项民政参与脱贫攻坚的务实举措,聚焦一个个民政扶贫干部真抓实干的故事,聚焦一张张困难群众圆梦的笑脸……用一个个可观可感的小康故事反映困难群众奋斗新生活的图景,体现民政服务对象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录民政人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新作为、新成效,展现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在民政领域落地生根的伟大成就。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力求传递民政事业的温度,诠释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真挚厚重的人民情怀。我们直击困难群众的最急、最忧、最盼,瞄准精准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展现广大民政干部职工为民爱民的实际行动和精神风貌,讲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困难群众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传递民政事业惠民生、暖人心的特有温度。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力求展示民政参与脱贫攻坚的智慧与力量,探究小康故事背后大国脱贫攻坚行动的动力源泉。从每一个贫困户的逆袭中努力追寻民政工作者在脱贫攻坚领域中的坚实足迹,力求探寻民政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的作为与担当,深刻阐释我国制度优势在民政领域的生动展现。
脚下有泥土,笔端有真情。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本报记者是忠实的观察者、记录者,也是收获颇丰的受教育者。我们深知,笔端记录的小康故事之所以生动精彩,是因为基层民政人和服务对象敞开心扉的信任与支持,使我们收获了丰富的报道素材;一线发回的报道之所以温暖有力,是因为基层民政人的理想信念之光、服务对象的自强奋斗之志,使我们受到理想与信念的洗礼、思想与灵魂的升华。为此,我们深深感恩,也更加强化了我们深入践行“四力”的责任担当。
如今,“十四五”时期的大幕正徐徐拉开,面对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面对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新的使命正召唤民政新闻工作者再接再厉,再写新篇。我们期待继续与广大民政人、服务对象携手同行,共同讲好民政故事,传递民生温暖,继续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闻力量。(张晶晶)
我见证了那洋溢在脸上的笑容
什么是小康?
专家说,它是数字、是指标、是要求;它涉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它关系医疗教育、住房保障、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
但对身为记者的我来说,小康,是一幅画面、一种味道、一个声音,是幸福的感受,更是洋溢在每个中国人脸上的笑容。
在家享受机构养老专业服务,她笑了
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我被84岁的谭新启老人的笑容所感染。
谭新启患有骨刺,基本无法走路,老伴患有糖尿病和脑梗,两位老人属于二级失能人员。但老两口不想拖累孩子,又不想离开家住进养老院,更不想请个陌生人当保姆,所以仍然选择独自生活。嘴上倔强的他们心里明白:自己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很需要别人的帮助。
自从签约了家庭养老床位,谭新启的愁心事终于找到了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
年,青岛市启动新一轮养老事业改革,在街(镇)一级引入具有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资质的养老机构,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一级,将原有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转型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中心对服务站实行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和管理,并通过服务站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入户开展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助餐送餐、精神慰藉、助洁助浴等服务。老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后,可以按照每人每天每床元的标准结算长期护理保险。机构也可以得到家庭床位运营补贴,每床每月元,可谓双赢。
谭新启的家庭养老床位购买了医疗护理、康复理疗、助残送餐服务和适老化改造。采访时,她特别满意地指了指面前的四菜一汤:“我们终于不用吃速冻饺子凑合了!这些在养老院才有的服务,我们在家就能享受到!真的是新时代了啊!”说完她开心地笑了。
她的笑容背后,是老人对专业服务的满意,更是为民好政策的温度。
手拿主动送上门的救命钱,她笑了
在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胡家垟村,我被43岁的郑春梅的笑容所感染。
年7月,郑春梅的丈夫张林查出患有肝癌,到今年6月初肝移植手术出院回家,已自付医药费70多万元。采访时,我问她为什么不申请救助,郑春梅腼腆地说,没生病前,他们家并不贫困,“不好意思申请救助”。
但让郑春梅没想到的是,返家第10天,她突然接到镇民政办工作人员的电话,要对他家实施救助。
能够发现像郑春梅这样“沉默的少数”,正是得益于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浙里救”。
年以来,浙江省民政厅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浙里救”大救助信息系统,并于年在11个地市、90个县全面铺开。如今,“浙里救”纵向贯通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横向与十多个部门信息协同,实现了救助对象统一认定、经济状况统一核对、救助需求统一发布,救助资金统筹使用、救助事项协同办理、救助绩效精准分析。
乐清市又对“浙里救”系统做了延伸,打通了本级医保局数据,自动识别医疗自负费用超过5万元的患者,并发出预警。郑春梅家的情况就是这样被镇民政办知道的。“工作人员说,我家属于支出型贫困,能够申请低保。特别快,7月就批下来了,每个月每人多元的低保金。最重要的是,以后再住院,医保范围内可以%报销,真是太给力了!”郑春梅拉着记者的手,高兴地说。
她的笑容背后,是对生活压力的如释重负,更是民政人的创新实干。
带动个贫困户脱贫,他笑了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柯坪村,我被46岁的库尔班吾浦尔的笑容所感染。
库尔班吾浦尔从21岁就开始做木艺雕刻,出自他手的少数民族工艺品线条优美、雕工精细。可是他一人出工产量少、销路窄,又不了解政策,实在卖不上价钱。妻子患有肺结核,3个孩子和双方老人也都需要照顾,一家人身陷困境。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柯坪村工作队帮库尔班成立了多浪雕刻艺术合作社,让他走产业脱贫的路子。年6月,民政厅驻乌鲁却勒镇8个村的工作队以“厕所革命”为切入点,为户贫困群众配置沙发、茶几、床、餐桌、书桌等家具和冲水马桶等用具,并决定把大床、小床、茶几的制作交给多浪雕刻艺术合作社。
采访中,我见到了正在厂子里忙得热火朝天的库尔班。“为了让我做大做强,工作队给我找了平方米的场地。没有人手,就从全镇贫困户里找愿意干事的人。工作队还把合同款中的10万元先行支付作为买木材的启动资金。”库尔班回想起当时干事创业的劲头儿仍然很激动。
如今,库尔班靠着埋头苦干、童叟无欺,把生意越做越火,不但有家具订单,少数民族工艺品的订单也来了,年收入达到10万元,已然脱贫。更重要的是,受雇在合作社的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稳定就业也全部实现脱贫。
“我准备扩大生产,再招50个贫困户。只要肯干,大家的生活都能好起来!”库尔班说这话的时候,笑容绽放在脸上。
他的笑容背后,是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光荣,更是奋斗者的辛勤汗水。
从广袤沙漠到大海之滨,从东北林场到西南山区,这3张笑脸只是我笔下记录的点滴。而洋溢在每个中国人脸上的笑容,汇聚成了小康最真实的模样。
我,作为一名记者,很幸运也非常自豪成为这些笑容的见证者、记录者。(周亮)
难忘追梦人的幸福感满足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康梦,每个人都奔走在自己的追梦路上。
每次下基层采访,必去困难群众家中。无论是享受到各类帮扶政策的老年贫困户,还是政府帮着创业就业的因病、因残致贫户,再或者是搬进集中安置点在“扶贫工厂”上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政府啥都保障了,我们啥也不愁”“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脱贫”“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这些年,在各级扶贫干部的帮扶下,贫困户家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尽管大多不善言谈,但从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透露出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小幸福。记得跟随民政部调研组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访时,有一户从大山里搬迁至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家里家具家电摆放整齐,收拾得也算干净,却在自己的卧室挂了一排熏制的腊肉。我当时非常惊讶,完全不能理解。当地的民政干部解释:“在我们这里,像这样的家庭很多。对他们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每天睁眼就能看到,这就是幸福。”对这些困难群众来说,他们的幸福是如此简单。这些年,各级民政干部对贫困户的帮扶已经从送钱、送物发展到送关怀、送服务,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准。个性化的帮扶,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给他们送去了一个又一个小幸福。
小喇叭。各级的帮扶政策越来越健全、保障越来越周到。有的贫困群众在享受政策的同时,还成了民政政策的义务宣传员。在陕西省渭南市采访时,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贫困群众。因病致残的他,按照相关政策,领取过临时救助金。病情稳定后,他可以自己驾驶着农用三轮车下地干活和帮着拉一些建材。每次出门,他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录有各类民政政策的“小喇叭”,走到哪里,播放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我曾经享受过民政的救助政策,我还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和享受到民政政策。”在渭南,像他这样的义务宣传员还有很多。这些“小喇叭”,在民政惠民政策的宣传中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小自信。在陕西省宁陕县中心敬老院采访时,我看到残疾人托管中心展览室的墙上挂满了十字绣作品,都是中心集中托管的残疾人绣的。“工作人员看我的手还挺灵活,就教我绣十字绣,这手艺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重拾了生活的自信。”一位坐轮椅的高位截瘫残疾人对我说,“这些都是我绣的,好看吧!”我冲他竖起了大拇指,给他点了一个大大的赞。除了为托养对象提供24小时亲情照料外,针对他们的身体、智力、心理等状况,中心工作人员耐心引导他们通过十字绣、竹编等力所能及的手艺活儿,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以上只是几个采访中的小片段。这些年,在基层采访,我见到了更多敬老院里安享幸福晚年老人的笑脸,听到了更多儿童福利院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故事,了解到更多和谐社区共建的“新花样”,挖掘了更多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民政工作者……我一直奔走在讲好他们追梦故事的路上。(雷耀)
路
“要想富,先修路”,简单、好记的六个字,把交通条件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两年,在脱贫攻坚的采访报道中,我也看到和听到了不少与“路”有关的事,一次次见证“路”的奇迹,一遍遍体会“路”的意义。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我看到了一条3.8公里的路,这条路把村民们出村的时间从3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大崇村,我看到一条十八弯的山路,这条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的难题,还激活了村里的旅游资源,帮村民们增加了收入;在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我看到在副镇长张璇的带领下,这个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同样是从修整村里泥泞的道路开始的。
脱贫攻坚以来,各地不断加大在修路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帮贫困群众摆脱地理束缚、链接外部资源、拓展增收渠道,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成为贫困群众改善生活的高速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除了用于连接外界的公路,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决定性成就,同样离不开另外一条“路”的打通,这就是贫困群众的思想之路。
阿布洛哈村的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学的专业是社会工作。他告诉我,过去村里不少人不识字,对子女读书也不上心,甚至觉得读书没啥用。针对这种情况,他想了一个办法,把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带到城里,自己悄悄躲起来,暗中观察这些人。由于不识字,又不会讲汉语,这些人在城里寸步难行,甚至连厕所都找不到。吃了没文化的亏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来这些人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态度大有改观。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学习能够改变命运。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在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特普洛村,靠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们从只敢在土地里种粮食,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到改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在迷科村,靠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们从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贫困程度越来越深,到积极移风易俗,学会开源节流,逐步建立财富积累意识,贫困群众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来之不易的收入能够更多投入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中。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在这场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尽全力降低贫困发生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领教了贫困的顽固,明白了贫困的“惯性”,穷日子过久了,改变生活的动力就会减弱,思想就容易麻木。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就算有大量外部资源的投入,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扶贫效果。所以说,只有解决了思想观念的路,从根上弄明白为什么脱贫、靠什么脱贫,才能帮贫困群众鼓足前行的勇气,在脱贫的道路上逐渐从别人扶着走,变成自己走。
在凉山州采访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天下午,在金阳县芦稿镇大湾子村,村民耿代元正说着脱贫攻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他的手机突然响起,有人又要买他家种的花椒,在他打电话的时候,我看到他手机壳上印着三个大字——“喜欢钱”。他告诉我,这个手机壳是他自己买的,很满意。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对于耿代元来说,这三个字既是他在饱尝贫穷之苦后的情绪宣泄,也是他在奔向小康生活道路上的意识觉醒,更是他给自己选定的一条未来之路。(柳旭)
来源:年11月23日《中国社会报》
原标题:《讲好民政故事传递民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