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新疆教科院孙涛老师授权,本 分析:题目中“增强”用词不当,应该改为“提高”,即题目改为“运用乡土地理提高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研究”。从题目中显示的研究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使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而手段是运用乡土地理,则研究的内容应该是“如何运用乡土地理提高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即“运用乡土地理提高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而题目中也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体现经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即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测量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个研究的难点。
1.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基本的事实依据
高中地理课标说:乡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土地理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跨度广,空间要求高,内容宏观抽象的原因,仅仅借助地图、图片、图表、地球仪、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学生可能会对一些概念、原理、规律产生障碍和畏难情绪,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直接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如果教师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出发,列举他们耳濡目染的乡土地理知识,适时恰当地选择乡土地理案例,甚至让学生去实践考查,应用地理知识,则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上课的感性认识,深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认知,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高中地理测试结果发现,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情况并不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讲述书中的案例。而高中地理教材阐述地理事物和原理时,考虑到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所选的事例和材料以全球性和全国性较多。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发散、列举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现象,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仅是被动接受,没有切身感受,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以至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乡土地理具有亲切、易懂,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不仅仅限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而是如何“用”身边的地理现象解释原因、预测结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如何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学生身边乡土地理知识,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是值得深思的。
分析:这一部分能够围绕研究主题来写,从国家政策要求写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紧密围绕乡土地理和学生兴趣,指出学生兴趣偏低,引到本课题的研究,写得较为恰当。
2.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针对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缺乏乡土地理认识及学习地理兴趣低下的现状,以我市乡土地理环境为例,开发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发现身边乡土地理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本质,最终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热爱家乡、眷恋故土的美德,使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分析:研究目的的表述中,只有“开发乡土地理教学”可以认定为研究目的,其他表述均为研究所要达到的效果。根据题目透露的信息,研究的目的应该是构建运用乡土地理提高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
3.研究的基本内容
(1)我市城市形成与冲积扇地貌的关系。
(2)观察我市×××河,分析流水的外力作用。
(3)我市气候形成的原因。
(4)我市为什么是“棉花之乡”。
(5)我市沙尘暴发生的成因。
(6)我市的旅游资源与乡土地理的关系。
分析:因为研究的目标是构建运用乡土地理提高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则研究的内容也应该是方法/策略,而申报者的表述则是校本乡土地理课程的六项内容,这并不是本研究的内容。
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一种地理知识与乡土生活现象有关的潜意识。在课堂上能大胆地畅所欲言,讲述所见所闻所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外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和探求认知的科学思想性。
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
高中地理知识大多数内容是关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这些在乡土地理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进行文献研究,将乡土地理知识融入课堂,使之与所学的地理概念相结合,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分析归纳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材中讲解概念、原理时,这些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抽象。正确的列举乡土地理实例来证明原理,会增加说服力。如讲到快行冷锋过境,学生可能无法想象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此时,用沙尘暴天气举例,让学生回忆沙尘暴前后天气和气温的变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能不理解地理事物存在的原因或现象的表现形式,可以用推理方法来进行分析讲解。如我市神木园的形成与天山的地下融水有关,而天山神秘大峡谷的形成则与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
(3)观察法
在地理现象中,有些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结论,因而要成立专门的观察小组来进行分析,如气象组、地质组、自然灾害组、旅游资源组等等。这类研究需要长时间调查,长期观测。
(4)调查研究法
高中乡土地理不仅限于课内,而且需要通过课外实践来调查得出地理结论。因而,走出课堂是十分必要的,高中学生应该开展课外的地理学习。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沙尘暴的原因之一是离沙源地近,学生可以去实地调查离我市最近的沙源地及沙源地的风向。又如棉花种植与土壤关系、天气关系密切,提前做好调查问卷,学生通过到棉花地实地考察、观察,向当地农民询问、记录情况,最终得到棉花种植与地理相关的知识。
分析:研究思路的表述基本上谈不上是研究的思路,而是教学中的做法和预计要达到的效果。研究方法中,分析归纳法不是研究方法,从表述上看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从对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的解释中发现,是学生运用观察法或者调查研究法去研究地理知识,而不是课题组运用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来研究本项课题,角度存在严重偏差。
5.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课题准备(.3—.4)
向学校、市教育局提出立项,制订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准备相关书籍和资料,做好笔记。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5—.3)
①确定研究对象,划分调查研究小组。
②3—5月,乡土气象小组观测记录我市浮尘天气、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天数和实况。
③6—7月,乡土地貌组分析我市城市形成与冲积扇地貌的关系
④8—9月,乡土旅游组分析我市旅游资源与乡土地理的关系。
⑤9—11月,乡土农业组分析阿瓦提县形成“棉花之乡”的原因。
⑥12—1月,乡土地貌组观察我市河流,分析流水的外力作用。
⑦2—3月,开展我市乡土案例地理教学。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4—.5)
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分析:研究的步骤中,准备阶段写的都是立项、制订方案、开题、准备收集资料,这一部分完全没有必要写在研究的步骤中来。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的表述出现的问题与研究方法中出现的问题一样,就是所表述的内容都是将来要让学生研究的内容,而不是本课题组老师要研究的内容。另外,用“.3”来代替时间是不妥当的。
6.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1)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课题的研究得到同组地理教师的大力支持和教研的肯定。
(3)本人任教高中地理教学5年,积极参加校市级举办的地理教学研究和比赛项目,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对有关乡土地理知识在课堂中的运用有切身感受,发现学生欠缺将书本地理知识和乡土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研究,让学生去发现乡土地理知识,并且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4)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已具备的工作基础指的是课题组前期对本项课题的主题已经进行过相关的研究,比如完成过相关的课题、发表过相关的论文等。上述前三点内容可以理解为有利条件,而第四点不应该成为本课题的有利条件。
7.预期研究成果与得到解决的问题
预期研究成果:
(1)进行可行性研究调查报告。
(2)开展乡土气候、乡土地貌、乡土农业等案例教学。
(3)开展课外地理实践活动,报告学生调查结论结果。扩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创造潜力,培养实践能力。
(4)成立各种地理观察小组,提高学生对乡土地理研究的兴趣。
(5)撰写一篇有关乡土地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得到解决的问题:
(1)解决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明确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目标。
(2)改变以往学习地理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分析:预期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不对,第一点的可行性调查报告不需要做,第二到第四点是研究的措施及要取得的效果,而不是预期成果,第五点撰写论文应该围绕研究的主题来写,即乡土地理提高学生兴趣的论文,而非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预期成果应包含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得到解决的问题写得不对,应该围绕研究的主题来写,即提出了运用乡土地理来提高高中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这才是得到解决的问题。
整体评价:这个申请书最大的问题在于作者将即将开展的校本乡土地理课程的六项内容写成了研究的内容,这体现了作者即将设计乡土教材这一个研究内容,并没有点题为方法/策略。研究的思路完全写成了研究要达到的效果。
说明:案例分析不是范例分享,案例不是范文,所以,案例有写的好的内容,也有写的不好的内容,通过分析,仅供借鉴参考。
版权申明:本内容为原创,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私自转载视为侵权,必究!
热门文章推荐-[点此加群]?手把手教你免费下载文献资料
?小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