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就巡礼阿克苏篇托木尔峰下万象更新

阿克苏市多浪河治理工程及其沿岸景观。(8月7日摄)新疆日报记者李瑞摄制图姜岚

雄奇绵延的西天山,如天神般守护着脚下的阿克苏绿洲。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阿克苏人不断追求幸福,将生活过成了一首首诗,把家乡变成了一幅幅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半壕春水一城花”的优美环境,有“万户平临不夜城”的现代繁华,更有“回裾转袖若飞雪”的舞影翩跹……而今,托木尔峰下,人间万象正更新。

水波潋滟中的清凉

“叮咚!”冰雪消融中,一滴水珠悄然坠下,在天地间发出微弱的声响。同一秒钟,亿万颗清珠涓滴而下,合为细流,聚作山溪,汇成大河,浩荡奔涌向阿克苏的广袤绿洲,让那里的一切得以延续、发展。

“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就是托木尔峰及其周边的冰川、积雪和各类动植物资源。”8月10日,在琼库孜巴依沟,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泽军说,“保护区内有现代冰川条,孕育了10条河,包括阿克苏河。”

当阿克苏绿洲发展日新月异时,保护区内,尤其是核心区和缓冲区,一切都保持着千百年前的样子。“如今保护区面积为38.04万公顷,我们的工作就是保持山上的原貌,正是山上的‘不变’,才保证了山下的‘变’。”杨泽军说。

但山上并非没有变化。“琼库孜巴依”和邻近的“克其克库孜巴依”,据说是新中国成立前两个拥有无数羔羊的地主的名字。两条山沟里的一切曾经都是富人的私有财产,如今它们作为阿克苏人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庇佑着山下的万千家庭。

河水自托木尔峰奔腾而下,形成冲积平原,阿克苏大地因此而肥沃。但当地并未将宝贵的土地全部拿来耕作,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们反而逐年减少灌溉农业用水,不断增加生态水量,转而从高质量发展模式中追求生活的富足。

沙雅县,50万亩高效节水工程引发了当地棉花种植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在红旗镇喀什托格拉克村,布达依谢姆·阿西木以自家7亩土地入股农业合作社,开始了轻松、自由的现代生活。滴滴水珠在现代计量设施的辅助下,恰到好处地满足着棉花的生长。如今阿克苏地区高效节水面积已达万亩。

河水继续奔流。在阿瓦提县一片生机盎然的胡杨林畔,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三河交汇,潋滟水波中,塔里木河干流由此形成。“阿克苏河多年平均下泄塔河水量34亿立方米,占塔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74%。”阿克苏地区水利局局长莫合塔尔·依明说。

留在阿克苏的水,催生出茂密的林地。数十年来,阿克苏在“以水定林”的前提下,不断为荒漠披上绿装。截至年底,全地区森林面积达到.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8%。水汽在绿色大地和高远天空之间循环蒸腾,让这片土地愈加清凉洁净。

“全地区平均数据显示,近10年阿克苏年均降水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增加40%。”阿克苏地区气象局副局长罗继说,“沙尘(浮尘)天气则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均.9天,减少到近10年的年均49天,减少57%。”

阿克苏国家级湿地公园(8月7日摄)。新疆日报记者李瑞摄制图姜岚

灯火通明下的繁盛

夕阳西沉,天地间日光渐隐,夜正在到来。无数华灯射出亿万道光线,冲上云霄。阿克苏亮了、温宿亮了、拜城亮了、库车亮了,座座灯火璀璨的城市,为夜色中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镶上了一道光彩夺目的亮边。

截至年,阿克苏地区已建成电力总装机容量.万千瓦,这片土地上丰富的能源转化为光和热,不断推动着工业的繁荣兴盛,为源源不断的民生投入提供了坚实支撑,让这里的城市和农村愈加舒适繁盛。

8月8日傍晚,阿克苏市多浪河景观带,人们三五成群,散步、跳舞、打羽毛球,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建筑物在射灯照射下愈发高大醒目,步道上柔和的灯光给了夜色中放松的人们更多温馨。

这些炽柔相辅的灯光与亦真亦幻的霓虹搭配,形成了一幅错落有致的滨河夜景图。“这几年阿克苏市漂亮了太多,”看着正在玩耍的儿子,王文笑着对记者说,“你不打算在我们阿克苏买个房子吗?来嘛,真挺好的!”

“我们夜里亮化,白天绿化,百姓随时随地都有好去处。”阿克苏地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张洵说,“如今阿克苏市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管理也不断精细化。我们曾用一周时间走遍全市所有主干道,梳理出了个大小问题,并一一解决,倾全力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

在沙雅县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篮球少年们从不担心夜色降临。天色一暗,球场四周的灯光就会亮起,让场地亮如白昼。“很多地方只有室内球场才有灯光,”艾则孜·玉山江擦了擦汗水,“可我们县有室外灯光球场,而且免费。”

绵延的灯火随路灯出城,照亮了一个个愈加美丽的乡村。在沙雅县海楼镇乔格铁热克村,21岁的大学生阿依夏·托合提说:“我每次放假回村,都觉得村里变化好大,其实每次也就隔了一学期的时间。”

然而,灯光只照亮需要它的地方。在著名的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白天游人如织,夜晚却漆黑一片,不见人迹。“晚上人们都去多浪河景观带了,我们阿克苏市民有很多好去处,”景区讲解员周鑫轻轻地说,“湿地公园里没有一盏灯,这里是很多鸟儿的家,晚上我们不去打扰它们。”

8月10日,63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力亚斯·尕依提跳起欢快的刀郎麦西热甫。新疆日报记者李瑞摄制图姜岚

载歌载舞间的喜悦

拜城县克孜尔石窟静立于苍茫天地间。第三十八窟中,诸多乐师手持琵琶、排箫、手铃、钹、长笛等乐器。舞者则多为青年男女,或立、或蹲、或腾空,或如陀螺转动。极富动态的艺者形象展示着约多年前,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多元与昌盛。事实上,这场天地间的歌舞盛宴从未停息,经过千百个寒暑交替,它始终隐现在阿克苏人的精神生活里。

“龟兹歌舞主要给宫廷、贵族展现,所以唯美、柔软,虽然音乐内容已难以考证,形式却一代代流传下来,形成了库车地区民歌的典型特征。”阿克苏地区音乐家协会主席丁旭东说,“相反,在阿瓦提县境内,诞生于渔猎和田野生活中的刀郎歌舞则粗犷、刚猛、有力,它们先后出现在阿克苏大地,又同时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

8月9日,阿克苏地区歌舞团演员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古尔邦节排练节目。阿依努尔·吾斯曼明媚的眼睛里闪耀着熠熠光华:“龟兹文化很多方面都在现实有反映,比如我们维吾尔族舞蹈中典型的动脖子,就在克孜尔石窟的壁画里有展示。”

“我们有传统歌舞也有现代艺术,每年演出都没少过场。在大剧院演,在村里的小舞台上演,有时候干脆拉一张地毯铺开,上去就演。你都不知道老百姓有多喜欢我们的演出呢!”阿依努尔的笑容如月光般皎洁,“前不久,我们去温宿县托乎拉乡,原本准备的14个节目也就表演一个多小时,结果演完村民都不起来,都喊‘再来一个嘛’,我们就临时出了个节目单,足足演了两个多小时。”

在阿克苏每一个村庄里,传统和现代交错的文化氛围香气馥郁。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多浪村村民艾力亚斯·尕依提已63岁,这位新疆刀郎麦西热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跳了几十年舞,跳进了姑娘阿依尼亚孜?麦布力孜的心里,夫妻二人已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国家为保护和发展刀郎文化做了很多工作,我最早也是在县文工团的号召下才学跳舞的。”艾力亚斯说。

跳啊!唱啊!这片土地上欢乐的旋律如今更加强劲,返青着老者的思绪,滋润着青年的心田。每天下班不论多累,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恰其村23岁的姑娘布玛利亚姆·买买提都会和其他31位青年一起,来到村委会的文化活动中心排练。“我一跳舞就不累了!我们跳自己民族的舞,也跳其他民族的舞,还唱流行歌。”布玛利亚姆说,“县里每个村都有文化小队,我们的小队,特别好!”

8月8日,游客在库车天山大峡谷游玩。新疆日报记者李瑞摄制图姜岚

■记者手记

在阿克苏遇见幸福的样子

□刘东莱

一周多的采访,我们走过了许多城市和乡村,在阿克苏的角角落落,我们见到了幸福的样子。

手里有钱,脚下有路,心里有光,这便是当地人在幸福大道上奔跑的模样。他们通过奋斗让大地绿树成荫,碧水环绕,依靠奋斗让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富足,又在奋斗中秉持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爱,传承着过去,拥抱着未来。

生活就在这种对幸福的追求中不断趋向美好,而每个人的美好生活聚合起来,共同绘就的,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阿克苏地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恢弘画卷。

END

来源:新疆日报

记者:王铁军、尹小军、刘东莱、张治立、吕伊晗李瑞

编辑:姜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12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