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文化润疆奏响天山南北好

新疆网讯(记者许爱云)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一年来,文化大院遍布城市和偏远乡村,石榴籽小分队走下舞台来到天山南北田间地头,流动博物馆深入社区,一件件文物告诉我们,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润疆成果在天山南北生动落地。

这个暑假,在南京大学读博士的小陈真切地感受到家乡乌鲁木齐的文化品质的提升,首先在自治区美术馆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新疆是个好地方美术作品展》《百年印记——新疆版画、雕塑作品展》《丝路飞虹:中国美术馆藏韩乐然艺术作品展》等高质量作品展。随后,在自治区文化馆剧场听了新疆首部清唱剧《葡萄熟了》,27种民族乐器,位艺术家联袂打造了一场史诗级音乐盛会。小陈说:乌鲁木齐在艺术气质上丝毫不逊色于内地许多大城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已经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中,美术馆、艺术剧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去处。自治区美术馆的灯光秀已经成为友好路一景,美术馆简约大气的风格也一度成为文艺青年的网红打卡地标。

新开馆的自治区美术馆,自治区图书馆,乌鲁木齐市六馆一心文体中心让百姓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润疆成果筑就了乌鲁木齐文化新地标。

石榴籽小分队:田间地头就是最热烈的舞台

金秋九月,农事最繁忙的季节,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恰其村文化大院里热闹非凡,收工后的农民群众聚满文化大院,翘首期盼一场精彩的慰问演出。此次演出活动由自治区文博院、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自治区文化馆带领“石榴籽”小分队,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把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歌曲、传统舞蹈等优秀节目送到了农民家门口,不仅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的火种,播撒在了农民群众的心间,增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给辛苦忙碌一年、采摘幸福收获果实的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一份别样的中秋节日礼物。恰其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潘生伟说:“‘石榴籽’文化小分队作为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深入基层,通过‘文艺+宣讲’形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党的历史、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为恰其村文化大院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焕发乡风文明助力添彩。”

“石榴籽”小分队在文化大院培训村里的年轻人摄影:杜树岗

在乌什县依麻木镇1村文化站,文旅厅“石榴籽”小分队的演员们和村民们一起载歌载舞。他们不光带来都市文明气息,还培训村民们专业表演和诗歌朗诵。

在奔赴乌什的“石榴籽”小分队中有不少知名演员,他们曾经主演过电视剧或电影,以往在银幕中才能见到的明星们突然来到生活中,村民们都很开心。在电影《真爱》和《昆仑兄弟》中演女主角的孔都孜·扎依塔亚也在当天的“石榴籽”演出队伍中。

自3月15日以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建,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歌剧团、民族乐团,自治区文化馆等单位联合组成五支“石榴籽”文化小分队,演员们深入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乡村学校、社区为基层群众文艺爱好者开展以“家庭”为内容的文艺培训辅导和展演展示活动,将舞蹈、朗诵、乐器与传统文化融合,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侯汉敏表示,“石榴籽”文化小分队通过培训、演出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唱起来、跳起来,将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天山南北,绽放出万千花朵,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通过助力文化润疆工程在基层落地落实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增强了“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

文化大院:成为凝聚人心、培育文明的幸福大院

5月的乌什县乡间小路两旁被浓绿的沙棘林和核桃树包围,可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田园气息扑面而来。乌什县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也是红色旅游文化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革命烈士林基路曾在乌什县工作过,将革命火种洒在新疆大地。

5月18日,自治区文旅厅党组书记侯汉敏参加了乌什县依麻木镇库尔班文化大院揭牌仪式,身穿节日盛装的孩子们一曲安塞腰鼓,热烈激扬又充满童真,欢乐无比。文化大院内年轻姑娘在临帖书法,中年妇女们在研习茶艺,一招一式带着些许风雅,男人们在悠然下象棋和五子棋,博弈中自得其乐。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跟着旋律演奏二胡和古筝。

当天文化大院揭牌仪式上,流动博物馆也成为一大亮点,一辆装载文物展板的大篷车停在路边,一张张印有出土文物的展板有序摆放在库尔班文化大院门口。无论是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还是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图,都标注了文物的“身份证”。流动博物馆前,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讲解员讲述这些出土的国家宝藏蕴含的历史密码:这些文物穿越千年时光告诉我们,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李校长告诉记者,这流动博物馆进校园,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们心中种植“知史爱国”的种子。

侯汉敏在文化大院揭牌仪式上说,乌什县依麻木镇“中华文化大院”的成立是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体现和成果,为乌什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书法、画展、器乐、戏剧、茶艺、手工艺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大院成为滋养人心、凝聚人心、培育文明的幸福大院。

依麻木镇“中华文化大院”,是由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老校区改建而成,是学校创始人长库尔班·尼亚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不仅引导各族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各族农牧民免费开设戏剧、书法、茶艺、手工艺品等课程,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提升生活品质。

今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疆设立了首批55个文化大院示范点。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多地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告诉媒体记者:乡村文化大院是激发群众文化热情,发挥好文化能人、文化带头人积极作用的尝试与实践。各地将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发挥好乡村文化大院作用,创新乡村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大院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最重要的阵地。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侯汉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乡村文化大院建设着眼点在基层,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润疆工程的具体举措。

新疆艺术奏响文化润疆乐章

近日,刚刚评选完毕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传来喜讯:新疆选送的歌舞晚会《新疆是个好地方》荣获最佳剧目奖,话剧《金色的胡杨》荣获剧目创新奖。与此同时,清唱剧《葡萄熟了》成功入选全国“百年百部”舞台艺术作品。在9月14日,《葡萄熟了》演出结束时,演员谢幕三次,观众久久不肯离场,有访惠聚经历的观众眼含热泪。扎根于生活大地的艺术才是最打动人心的作品。

目前,新疆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围绕建党周年,创作了话剧《金色的胡杨》清唱剧《葡萄熟了》《守界人》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优秀现实题材剧目,多部作品入选国家优秀舞台作品,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歌曲《大爱无疆》《生命至上》。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小分队每年下乡演出近万场次,实现千乡万村惠民演出全覆盖。

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成果丰硕

文物,蕴藏着重要历史信息。目前,新疆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处。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奇台石城子遗址于-年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入选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新疆四史”流动博物馆实现百县千乡全覆盖,文物“证史、资政、育人”作用有效发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楼兰美女”干尸,“伏羲女娲图”等文物成为国宝级文物,吸引国内外游客争相一睹国宝容颜。

正在举行的深圳文博会上,新疆博物馆在展厅现场精彩演绎了根据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文物唐女俑复原的服饰造型,以及首次推出根据该文物服饰造型设计的系列文创产品——湖灵,四位美丽姑娘身穿盛唐服饰,分别扮成美丽的喀纳斯湖、赛里木湖、博斯腾湖和天山天池的四位湖灵魂。引得现场观众纷纷驻足合影,让文物穿越历史,连接未来,让文物活起来,告诉观众,远在盛唐时时期,新疆女子也可以这么时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

国家级非遗项目卡龙琴表演

新疆国家级非遗项目萨吾尔登舞表演。

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项,认定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人。1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麦西热甫、柯尔克孜玛纳列斯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文博、非遗、演艺演出等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阵地,建设推出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实施非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哈密设立了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吐鲁番葡萄沟景区设立全疆首个非遗集市,“非遗+旅游”成为非遗活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开展“文化润疆旅游兴疆”群众文化展演季系列活动,打造推出了《新疆是个好地方》《昆仑之约》等演艺剧目驻场演出,提升和丰富了当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

一批文化惠民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成的新疆文化馆和美术馆是新疆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专业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其中文化馆拥有群众活动功能室33个,美术馆拥有各规模展厅13个;新建成的自治区图书馆二期藏书容量达到万册,阅览座席个;作为援疆项目的和田文化中心已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目前全疆已建成覆盖区、地、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实现常态化。今年4月启动乡村“文化大院”示范点建设工作,目前挂牌成立的55个“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特色阵地,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援疆搭建文化连心桥

盛夏七月,新疆再迎特殊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文化馆长齐聚乌鲁木齐,共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赋能“文化润疆”。7月12日至13日,第八届全国省级、副省级文化(群艺)馆馆长联席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这无疑是新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征途中一件盛事。

此次会议本着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发挥文化馆在文化援疆、文化润疆中的重要作用,以“大舞台”“大展台”“云平台”为抓手,深入推动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全国10家省级文化馆,面向自治区各级文化馆开展援疆项目对接。通过这项合作,自治区文化馆将牵头把“学才艺”、“云端美育”“艺术人才库”的建立等创新项目,向喀什、克拉玛依、昌吉州、伊犁州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馆落地试点,逐步向全疆推开。

随后,北京、天津、安徽3个省级文化馆与和田地区文化馆,湖南与吐鲁番市文化馆签约,河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辽宁与塔城地区、吉林与阿勒泰地区的文化馆签约,

上海与喀什地区、浙江与阿克苏地区、河南与哈密市的文化馆签约。这意味着,新疆公共文化事业与内地发达城市通过云端与线下,进行了无缝对接,从而在信息共享,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国家、各援疆省市持续帮助新疆培训各类文化旅游人才,成为援疆工作的一大重点和亮点。“订单式”人才援疆工作成效显著,在广大基层,实践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乡村文化能人,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疆之行收获颇多,18年前,我第一次来到新疆就被新疆的壮美山川深深吸引了。18年后的今天,有幸再次走进新疆,我亲眼看到了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市民安居乐业,幸福祥和。通过深入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调研之后,深感乌鲁木齐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已经历史性的站上了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最让我惊喜的是,乌鲁木齐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项目示范、主体多元、多措并举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特别是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规划建设、资源整合、文旅融合、政策支持等方面已经凸显成效。乌鲁木齐县的闲来小镇、丝路小镇和《昆仑之约》实景演出等产业项目,已经形成产业积聚和溢出效应并引领自治区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以来不断升温的“新疆游”,向世人充分彰显了大美新疆、人文新疆的独特魅力,充分体现了“文化援疆”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成就。所以,每一次来到新疆,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惊喜。我期待着有机会,带领上海浦东的艺术家再来新疆,深入开展文化协作和艺术创作交流活动,推动两地人文相通,共享文化发展和艺术繁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5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