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农民新疆播下科技种让黑木耳成为

北京皮肤科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4648924.html

7月,如果你来到位于中吉边境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会看到许多村民院子里的果树下,一排排交错排列的三四十厘米高的白色黑木耳菌棒,好似一个个憨厚的小矮人,身上长满了黑油油厚墩墩的黑木耳,格外引人注目。

“3月下旬到4月上旬开始放菌棒,从今年5月开始,村民就可以一茬一茬地采摘黑木耳了,一直持续到7月。第二次放菌棒是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9月到11月可以第二次采收黑木耳。”记者第一次见到陈金生时,他正在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整理试验地,給菌棒控制温度。

陈金生是武义县三港乡金生家庭农场场长,曾在老家担任过村委会主任。年6月1日,陈金生来到离家多公里的新疆乌什,一待就是两年多。他现在的身份是援疆食用菌项目的农民技术员,托万克麦盖提村菌棒厂名誉厂长。

近日陈金生返回浙江参加职业农民评审中级职称,记者再次见到了他,听他给记者算了三笔脱贫致富账,聊了聊这位职业菇农如何让黑木耳成为致富“金木耳”的故事。

乌什县果园生态栽培黑木耳示范项目基地。石磊摄

第一桶金:第一次种食用菌赚了元

前不久,60岁的武义职业菇农陈金生接到当地食用菌站的电话——今年金华要试行中级职称评审。陈金生心想现在经常给新疆农户培训上课如何种植黑木耳,也需要一纸证明,就递交了申请表。

“我种菌菇28年,从来没有想过还能评职称,真的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陈金生在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栽培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土专家”,也是新疆人口中的“陈工”。

从武义县城往南60多公里,有一个山多田少的小山村,名叫“曳坑”,一直以制作油豆腐闻名全县。

年高中毕业后,18岁的陈金生回到家,正逢当时的三港公社曳坑大队为了改变穷队面貌“大干三年大搞园田化”的规划。他就和乡亲们一起干活挣工分,一起吃食堂,但劳作一年,生活还是很艰辛。“当时还是人民公社时期,我们一家兄弟姐妹七个,加上长辈,只能说勉强温饱。”陈金生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各地陆续出现承包到户,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大伙思忖着,秋收到春播这段时间是大家的农闲时间,就想搞点名堂出来,怎么让空下的时间和田地套种点啥。

年,武义县正在进行食用菌技术推广工作,在曳坑办起了香菇、黑木耳栽培基地,33岁的陈金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栽培食用菌。

“县里提供种子和技术,由乡里担保,我得以贷款元栽培了个菌棒,一年后香菇收获,就产出元的利润。”这是陈金生的“第一桶金”,不善言辞的他说起如何栽培食用菌马上头头是道,“我们老家硬杂木多,先加工成木屑,食用菌需要营养,加入米糠、麦麸、红糖等搅拌,石膏粉定型,香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要避免夏天高温和冬天低温。”

看着家庭负担最重的陈家都成了种菇大户率先脱贫致富了,邻居们也纷纷效仿他贷款栽培香菇。就这样,曳坑村从两三户种植食用菌发展到家家户户都种起了香菇。

陈金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食用菌市场高峰期(~年间),如果栽培香菇10万棒,年获利50万元;黑木耳15万棒,年获利60万元。效益好的农户一年就可获利多万元。

一时间菇棚从曳坑村遍布三港乡,曳坑村的香菇、黑木耳成了当地的土特产——致富的“金木耳”。富裕起来的三港人到全国各地开启了小超市,当地的土特产又成了武义人的销售渠道。

记者在中吉边境乌什县采访武义籍食用菌专家陈金生(右)

第二笔账:在新疆试种黑木耳40多亩

年1月到年1月,因为带动村民种菇脱贫致富的陈金生当选为曳坑村委会主任。当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踏上新疆阿克苏这片离家多公里的土地;更想不到,自己的造访会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去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上百农户在他的协助指导下从无到有种起了黑木耳,仅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的黑木耳栽培面积就已达40多亩。

“可别小看这40多亩哦!”陈金生了解到托万克麦盖提村共有贫困户65户。陈金生暗暗算了一笔经济账,觉得栽培黑木耳脱贫致富大有可为:“按一个菌棒产出0.8~1.5公斤湿木耳或一个菌棒产出~克干木耳计算,在新疆林下经济的环境下,每亩可以放置0个菌棒,按批发价每亩就可产出效益6.4万元以上。只要每户贫困户栽培0个菌棒,就可使全村整体脱贫。”

“我想帮助他们富起来!”这是陈金生第一次走访乌什县时说的话。他在家乡经营家庭农场多年,得益于武义全县推广的黑木耳先进栽培技术,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深知科技对于农业发展之意义的他,目睹阿克苏地区农民落后的农业理念后,心底燃起了一团火,年6月1日,他决定以农民技术员的身份留在乌什县。

决定留下来后,陈金生每天埋头果林下的试验地,手把手传授农户栽培技巧:水怎么浇、温度怎么控制、多久可以采收……他曾在零下近20摄氏度的天气里,到农田查看黑木耳的冻损情况;也曾连夜与村民合力搭建保护棚,抵御强风沙。从年6月至今,只在春节和考职称时回家一个星期。陈金生骑着摩托风雨无阻的身影,成为了当地农户们心中最大的期盼。

乌什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托万克麦盖提村是维护稳定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访惠聚”工作队首次进驻的村。

托万克麦盖提村人均耕地4.9亩,但因栽培结构单一、土壤盐碱大等原因,粮食作物收成不好,林果品质不高,村民增收存在困难。

图妮萨罕是个勤快人,丈夫去世后,图妮萨罕靠打零工、种地,拉扯着3个孩子长大。可种地一年收入还不到0元。眼瞅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家里开销越来越大,图妮萨罕愁得睡不好觉。

图妮萨罕等60多户贫困户成为村里第一批黑木耳种植户。为了尽快提高村民种植技术,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引进自动化设备,还成立了技术服务队。工作队队员艾克拜尔·尼牙孜说:“自动化喷灌系统我们给他设定好,每天自动吸水,自动喷水;成立的专业技术服务队对农户家里种植黑木耳的情况,进行挨家挨户的检查,24小时服务,现在农户种植技术基本都掌握了。”

在陈金生的帮助下,年6月,图妮萨罕栽培了0多个菌棒,收入0多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和图妮萨罕相似的贫困户还有72岁的村民吐尔逊·毛拉克,老人在自家院里种了0个菌棒,黑木耳收入多元,相当于他30亩玉米地的收入。他说:“管理菌棒比其他农活省时省力多了,像我这样的老人都能干。”

一年下来,依麻木镇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村民一共栽培万棒菌棒,农民增收数千万元。

村民们形象地把黑木耳比作“黑耳朵”,靠栽培“黑耳朵”脱贫奔向致富路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托万克麦盖提村的农户们正在采集黑木耳

第三笔账:新建近3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工厂

在白墙灰瓦的黑木耳精准扶贫产业孵化园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一进到这里就闻到一股果木发酵的清香,这是核桃树枝被粉碎后的香味。

在这里,这些粉末将被加工成菌棒。工人们正开足马力生产,为菌棒销售做准备,这条自动化生产线可日产菌棒2万个。

托万克麦盖提村村民凯合日曼留着络腮胡,看上去很沧桑。其实他只有28岁,夫妻俩育有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相当艰难。现在,他已从一名没接触过木耳的农村汉子成长为该村菌棒厂合格的技术工人。陈金生短暂回武义考职称的日子,就让他协助看管厂子。7月3日,在和回老家的陈金生视频连线时,陈金生嘱咐凯合日曼:“新一批黑木耳菌棒该排上生产表了吧。”凯合日曼高兴地说:“好的好的!我看到了,这是陈工你浙江的家吧,好得很!我会努力干的,请老陈放心。我还要等你回新疆来指导我们种香菇啊!”

浙江武义与新疆乌什相隔多公里,即使是乘飞机也要经历8小时的旅程。

7月8日晚上,记者再次连线陈金生时,他又马不停蹄回到新疆乌什的新厂房流水线上,在给生产菌棒车间的技术工人现场传授夏天如何防高温如何掌握营养物质的生产技术。

为满足农户需求,当地政府新建了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的工厂,新厂由陈金生担任名誉厂长,负责日常的技术指导、人员管理等。陈金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制定了一系列员工管理条例,建立奖惩机制,开设培训课程,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带到乌什县,工厂很快步入正轨。

连线时,陈金生给我们发来一段视频:这是托万克麦盖提村去年建成的菌棒加工厂二期全自动化生产线,两位村民正戴着口罩,穿着蓝色工作服,在陈金生的指导下整理菌棒。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菌棒,是托万克麦盖提村致富的希望。

办在农户家门口的食用菌厂,就是一个集产业援疆、科技援疆、智力援疆等为一体的援疆项目综合体。

为突破产业升级瓶颈,乌什县政府向武义县学了一招。参照武义“专家与菇农合作入股办公司”的模式,在当地成立了托万克麦盖提村菌棒厂,从浙江引进生产黑木耳棒的机器设备,变“输血”为“造血”。

去年,乌什县燕山情黑木耳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七村黑木耳”品牌,并通过绿色有机认证。从农民手中收购的5吨黑木耳销售一空,有些卖到了福建、广东等地,深受客户欢迎。

武义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施礼是陈金生走上职业菇农的引路人。施礼告诉记者:“老陈是我当年看着他一步步自己先脱贫致富的,再带动其他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从个人致富排头兵到共同富裕带路人,很有典型意义。”

目前阿克苏地区正在建设4条产业化应用示范生产线,投产后日产菌棒12万个以上,今年还将在全地区个深度贫困家庭推广示范。

“远近农户都来找我们预定黑木耳棒,我们前一阵子生产的20万棒很快就卖完了,如今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数量超过万棒!”陈金生自豪地说,菌棒厂的成立不仅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更为乌什县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陈金生:“这些年你获得过什么荣誉吗?”34岁的儿子陈挺抢过话茬:“我爸爸有很多荣誉的!”再看陈金生,他依然笑而不语。

省援疆指挥部负责人观摩乌什县“万亩亿元”建设规划展厅。石磊摄

“万亩亿元”是年由我省援疆指挥部发起并助推的增收工程。

年,乌什县和柯坪县、阿瓦提县被授予“浙江援疆‘万亩亿元’工程首批试点推广县”。

三年来,浙江产业援疆通过“十城百店”“百村千厂”“万亩亿元”三大工程,有效促进了受援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2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