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垠的整齐条田里,智能先进的农机装备开展规范集约的机械化作业……从年秋收到年春耕,令人震撼的场景频繁上演,不断呈现新疆农业的“几何美学”。
农业“几何美学”的诞生,一方面是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外在体现;另一方面,则是新疆农业机械化不断转型升级内因驱动的结果。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机械化已经成为新疆“三农”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保障全区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48%,已由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向全面、高端、智能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开启新一轮的迭代升级。
精准发力补短板
年,全区投入超百万台(套)农机装备支持春耕生产,其中既有犁地整地机、播种机等普及度较高的传统农机,也有像葡萄开墩机这种经过改装且非常实用的特色农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补齐了农业机械化领域的短板。
开墩是把冬季埋藏于地下的葡萄藤翻出并搭上葡萄架的过程。过去由于葡萄架低矮,吐鲁番市的葡萄开墩多依赖人力,导致当地重要的特色农业发展受限。
近年来,吐鲁番市推进葡萄园架式改造工作,将低矮的架式进行架面提高,为普及机械化创造条件。年,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幸福村葡萄种植户白克力·那木都就享受到了机械化开墩的便利。
“一台开墩机一天可以完成6—7亩地的开墩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家里的15亩地采用机械开墩后还能节约元开销。”白克力说。
目前,吐鲁番机械化开墩普及率达30%,当地还将继续推进葡萄园架式改造工作,让更多葡萄种植户享受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便利,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在南疆一些地区,无人机的广泛运用让农业生产有了更高效率。“一台无人机比十个人还要能干,且肥料播撒均匀,利用率更高。”阿瓦提县鑫汇诚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雷延钢介绍,一台无人机每天可完成近亩地的施肥作业,远超传统人工施肥方式。年,合作社管理的近11万亩冬小麦全部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提高了返青冬小麦的苗情质量,夯实了丰收基础。
自治区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中心研究员裴新民介绍,年,全区将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两项试点契机,推广各地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及时将具备补贴资质、满足新疆农业生产急需和农业应急救灾的机械装备纳入补贴范围。同时,引导各方资源聚焦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进一步提升畜牧业、林果业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让机械化更好服务农业发展。
“互联网+”提效率
机声隆隆春耕忙。
年全区春季农业生产启动以来,各类智慧农机繁忙作业,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自动化程度高、精准作业能力强的智能农机装备纷纷上阵,让农业生产科技感十足。
按照传统模式,亩棉田需要至少30人来管理,但在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级棉田”中,两名“90后”员工艾海鹏和凌磊,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和装备,实现了对亩高标准棉田的有效管理。
年,艾海鹏和凌磊在这片棉田首次探索将无人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大规模种植场景,虽然在种植过程中经历了3次严重风灾,“超级棉田”仍实现亩产棉花公斤,并在管理环节实现了60%的无人化。
参与的人少了,并不意味着管理的环节少了,只是各类自动化设备和数据代替人工参与田间管理。
“我们的高标准棉田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安装在土壤里的传感器能够监测土壤墒情、盐分和温度,为精准调节水肥比例提供数据支持。”艾海鹏说,有了数据支持,智能施肥机便能派上大用场,这一设备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进行远程操作,将水肥定时定量输送到作物根系最集中的土壤区域,满足作物需求,从而减少因挥发、淋洗造成的水肥浪费。
数据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成为艾海鹏和凌磊两人管理亩棉田的秘诀。“我们年的目标是实现公斤的亩产,在管理环节实现80%的无人化率,进一步提升水肥管理能力,实现棉花生产节本增效。”艾海鹏介绍。
卫星导航、智能管理等一批新技术正在快速改变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固有认知。近年来,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快速普及,全区通过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等措施,提高智能化农机装备综合性能和生产效益。
裴新民说,年,全区将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化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开展以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和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为抓手的智慧农业、无人农场试验示范,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的质量与效率。
“机”“艺”结合互促进
农业机械化不仅节约了人力,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让“干播湿出”“精量播种”“宽膜覆盖”“膜下节水滴灌”等先进生产技术有了普及推广的基础。
沙湾市是新疆棉花主产区之一,当地棉花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然而当地并没有停止机械化与农业技术协调发展的脚步。新的农机装备支撑了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技术依托先进装备实现推广,进一步提高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
年棉花播种期间,沙湾市大泉乡五道河子村的一片棉田使用了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地膜宽度从过去普遍使用的2.05米拓宽至4.4米,厚度增至0.毫米,一块地膜所覆盖植株行数由6行升至12行。
新技术的推广依托的是当地日渐成熟的棉花机械化生产模式。沙湾市农科金岳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韩波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沙湾市于年示范推广了4.4米超宽地膜一膜十二行机采栽培模式。试验证明,新栽培模式对提高地温、除草、保墒有显著益处,每亩可增产30—50公斤,地膜增厚使地膜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有效减少农田“白色污染”。
在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起步相对较晚的南疆,以北疆棉区为榜样,加速推进棉田管理现代化。年,阿瓦提县在棉花种植中广泛推广“干播湿出”新技术,在盐碱土地改良和新型播种机械的支持下,“干播湿出”技术不需要进行春灌就可以直接进行播种,再依靠膜下滴灌方式给水,不仅节省大量水资源,还有效提高棉花出苗率。
“新技术让棉花每亩节约水肥、人工费元左右,棉花出苗率还特别高,我们有信心再获丰收。”阿瓦提县三河镇西萨依拉特村村民毛吾兰江·阿不来提说。
农机农艺结合将成为新疆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工作。裴新民介绍,年,新疆将紧盯薄弱环节,畅通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堵点,补齐短板,增加科技创新供给,加大先进适用机具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以及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为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打牢基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