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56个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全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落下。
7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民族工作领域党员代表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他们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鲍亚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庆标,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三家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纳金街道塔玛村原第一书记格桑卓嘎,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秀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
来自内蒙古的乡党委书记:
28年来带领牧民治沙造林,植被覆盖率增加到47%
鲍亚利是蒙古族,现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记者注:“苏木”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乡级行政区)党委书记。
▲鲍亚利
敖润苏莫苏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沿,是一个蒙、汉、满、达斡尔等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多民族聚居区。在基层工作的28年中,鲍亚利走过苏木的57.6万亩的牧场和沙地,带领全苏木各族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牛羊产业,提出了“为养而种、为牧而农、以草定畜”的新思路,形成“肉牛、奶牛、肉羊”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人均三头牛、十只羊的草畜平衡目标。鲍亚利还带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苏木建设,支持返乡大学生开办民族奶食品厂,推动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努力改造居住环境,整修道路公里,实现了道路的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
多年来,鲍亚力带领苏木各族干部群众,采取集中大会战、“链嘎查会战、季节性会战的形式,以扦插黄柳、栽植柠条、平茬抚育等措施,一小块一小块的治理,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围攻,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沙育林、荒山造林工程。截至现在,累计完成各类造林23.6万亩。如今,一片片沙漠由黄变绿,一个个沙坑绿树成荫,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不到10%达到现在的47%。牧民也从生态环境中得到了丰富的回报,特别是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金、荒山造林补助金、公益林补贴资金等,都是通过“一卡通”的方式打入牧民的卡里。
来自广西的老支书:
“三无”村变新农村,村民年收入增加到
潘庆标是壮族人,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多年,现为广西起凤橘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潘庆标
平等村以前是个贫穷的小山村。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让村民富起来,在担任村支书期间,潘庆标大胆提出“利用畚地出特色,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兴村思路。潘庆标的工作经历围绕“找水、修路、兴产业”。年,潘庆标担任村主任以后,发动大家筹集资金准备打井,但是由于之前曾有过打井失败的经验,村民们比较失望,不想出钱。于是他就把家里面要修建房子的块钱垫资出来,又号召村干部每人垫资元请来打井队。老天不负有心人,年终于打出了水,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接下来,潘庆标又多方筹集资金,修通了通往全村的水泥路,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村子以前种西瓜,品种比较单一,产量低,效益不好。于是潘庆标就自掏腰包,带领村干部到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考察学习,并引进了优质品种,动员村民种植。有的村民不理解,潘庆标就自己在路边种上了二十多亩,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村民们这就跟潘庆标一起种起来了。后来,又通过考察,引进适合村子种植的沃柑、桂花梨,发展了良种西瓜生产基地和沃柑种植基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十几亩果园,村民的纯收入也达到了元。之后,潘庆标又通过整合“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到村里流转土地,指导村民种植沃柑。年初,沃柑销往了北京、上海等国内市场,还沿着“一带一路”国家销往东盟。
现在平等村由一个有名的“三无”“三靠”村变成了如今产业兴旺、村民安居的新农村,实现了华丽蜕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元。
来自云南的村干部:
为改变家乡竞选村支书,让小山村华丽变身成国家3A级景区
赵家清是佤族人,现为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三家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家清所在的村是一个佤族群众聚居的村。11年前,赵家清抱着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想法,回村里面参加竞选,当选了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家清
面对全村落后的现状,赵家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团结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相继完成扶贫安居、道路建设等工程。赵家清说,十年前的三家村还有篱笆房,农村环境脏乱差。现在的三家村建设非常美丽,发展乡村旅游,每家农户都是干干净净的。村里建设了文化广场,有文艺队,还有民族文化陈列馆,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开设农家乐、民宿、陈列馆。在赵家清的带领下,三家村从“贫穷小山村”变成国家3A级景区,昔日贫困村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基层工作42年的藏族干部:
曾经的贫困村,现在也有了数码广场和酒店
格桑卓嘎是藏族人,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纳金街道塔玛村原第一书记。
塔玛藏语里的意思是红旗。年,17岁的格桑卓嘎来到塔玛村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她所在的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成为群众家庭富裕、社区邻里和睦、全村欣欣向荣的幸福村。房子宽敞了,柏油路也通到家门口,学校、医院就在身边。老百姓不仅脱了贫,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格桑卓嘎
格桑卓嘎说,现在的塔玛村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有了数码广场、酒店、农贸市场、花卉市场等,还有五个工贸有限公司。一年村集体总收入是多万,现有固定资产是7亿,现在主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主要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确权登记有效推进。
如今的塔玛村广大群众的住房,都是宽敞明亮的框架结构,先后五年建成了五个小区,一千多户全部都入住了新房。同时喝的是自来水,供暖供气、网络也都齐全了。群众的社保得到了保障,教育实现了全覆盖,在校大学生一百多人。小学生全部喝上了政府的免费营养牛奶……
格桑卓嘎亲眼见证了塔玛村从“穷村”到拉萨市新城区“小康示范村”的变化。年,塔玛村的村集体经济多万元增长到年的多万元,翻了五倍。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元增长到年的元。塔玛村现有总人口多人,是多民族聚居的一个大家庭,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宁夏的养殖带头人:
捐赠贫困户余头“扶贫牛”,带动扶持周边奶牛养殖户余户
丁秀琴是回族人,现为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丁秀琴
年,丁秀琴就开始从事奶牛养殖,从一头散养开始。年3月,丁秀琴成立了吴忠市秀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年4月,成立了宁夏昊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成规模化养殖基地五个,奶牛存栏总数达2头,日产鲜奶余吨,逐步实现了奶牛养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
目前她的公司带动扶持周边县区、乡镇奶牛养殖户达余户,扶贫帮困农户余户。她的公司先后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捐赠“扶贫牛”余头,价值余万元。疫情期间,她捐款、捐物达50余万元。
来自阿克苏的乡村振兴领路人:
生活在新疆十分幸福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是维吾尔族人,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阿瓦提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是棉花生产大县,被誉为“中国长绒棉之乡”“中国棉城”。这几年,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阿瓦提县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棉花的机采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担任县长以来,坚持以“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为抓手,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以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为关键,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以打造“旅游+产业”和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倾力推进文化旅游建设,实现了阿瓦提县由农业大县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县转变。他持续开展发声亮剑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高举民族团结旗帜,自觉站在反分裂斗争一线。带领全县名党员干部与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守望相助。
关于民族团结,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要说的故事很多。他说,前一段时间在自己的家乡和田,发生了众人千里救助断臂男孩儿的故事。为了赢得接臂“黄金时间”,各民族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机组和机场人员,以及名乘客,通力协作,开展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爱的接力,最终小男孩的断臂成功接上了,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背起书包,握起笔,能上学了。当时,孩子的亲属说了一句话,让自己记忆非常深刻。“我们家人都能为生活在中国、生活在新疆感到十分幸福。”
“我觉得,今天的新疆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想的。”
红星新闻记者严雨程北京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